五月碧云天,诗画皆生活

标签:
娱乐影评五月碧云天锡兰土耳其 |
分类: 电影院 |

在我的观影感受中,土耳其电影与伊朗电影有着某种相似之处。除了文化、历史、宗教乃至政治环境的近似,两国电影的画面及所表现的故事也都非常生活化,有着类似于纪录片的处理方式,都善于从平常、细微的生活中提炼对于生命和社会的深刻感悟和思考,也擅长将广袤的自然环境嵌入到电影中,烘托影片的主题表达。
前几日,在碟片店淘回来数张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的作品。这位与中国第五代导演同龄的导演,是土耳其影坛的代表人物,并是集导演、编剧、制片、摄影和剪辑于一身的多面手,其作品是国际电影节的常客,尤其在戛纳电影节上屡屡获奖。这部有着诗化片名的《五月碧云天》,也是一部以其故乡安纳托利亚为背景的电影,片中人绝对本色出演,连姓名都是真实的,而且,片中的老夫妻正是导演自己的父母。
影片以一位电影人回到家乡拍摄影片为线索,讲述了参与其中的5个人与这块土地的连接,以及所发生的生活点滴。片中的导演,也是老夫妻的儿子,虽然不是导演自己出演的,但一定有着他的身影,而片中片的形式也交待了其创作背景对家乡的依赖,但更多程度上,这一角色还是作为游子与“旁观者”的身份存在的。与这块土地最直接的联系人还是片中的父母、年轻的表亲以及9岁的侄儿。
父母代表着植根于乡土的一代,他们视土地为生命记忆和延续的根基,土地负载着他们存在的意义,因此,他们警惕着一切可能夺去土地的力量,包括政府机构。大学落榜的表亲正是理想未灭的一代,他不甘于束缚在这块衰老着的土地上,总是希望有朝一日走向大城市,寻求梦想实现的可能,在他的心目中一切未知的困难都是摆脱土地的力量。年幼的侄儿还在懵懵懂懂的年龄,对于未来的一切都没有概念,只是专注地想得到一只“会唱歌”的手表,而这实际上已经是对外来新生活的向往。
五月的安纳托利亚,有着晴雨交替的频繁,一切的变化,无论是来自社会环境的,还是个人心理的,都像是随着云层堆积而酝酿的雨水,随时都会落地。发展,对于乡村及其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来说,无论优劣,无论能否自主处理,都需要更多的面对与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