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父辈•阎连科

标签:
文化我与父辈阎连科亲情散文 |
分类: 图书馆 |

在“想念父亲”一章中,阎连科饱含愧疚地描写了一位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在无数个中国家庭中,都有这样一位沉默地用行动撑起一家之梁的父亲,他们未必有什么文化,但责任与道义是他们做人坚守的准则。他们把所有的苦尽力扛在自己的肩头,尽己所能为子女营造一个开启自己生活的基础,他们或许将深深的爱化为苛责甚至是牺牲,可遇到大是大非或是未来的重大选择时,他们又总能够给予子女最大的精神支持和微薄却也是尽可能的物质满足。而作者的愧疚就在于其对生活的任性选择与父亲的隐忍之间那巨大的反差,以及父亲生命的过早终结。当我们对生活有所抱怨之时,想想父辈们的默默付出,怨气就该化作感恩吧。
在“大伯一家”的章节中,阎连科描写了一位中国传统大家庭中长子的形象,以及父母以子女成家立业为方向的生活目标,对于中国式父爱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同时,这章节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借助大伯面对一双儿女早夭和自己与偏瘫抗争10多年的经历,探讨了人应该如何面对生与死的重大哲学问题。与死亡友好相处,而不是一味地惧怕、躲避或是尖锐对抗死神,人便可以与死亡伴行而延久生命,这个看似有些悖论的观点,实则说明了对待生命该有的正确态度。
最后一个章节的主角是“我的四叔”,这也是阎连科的父辈中唯一一位曾经走出农村闯生活的,也是对阎连科在选择自己的生活轨迹时有过重大影响的亲人。在这一部分,阎连科反复探讨了“日子”与“生活”的区别,以及艰难的异乡打工经历在表面与实质两方面对四叔的改变,还有在这一改变背后的艰辛与割裂。改变命运,走出乡土,需要的不只是一个机会,还有心理上切实的准备。
无论你生活在哪个年代,是否有过农村的生活经历,在阎连科的文字中,你都会不由自主地被人物与土地难以分割的联系,对这个大家庭在艰难岁月中的坚忍与努力,对血浓于水的亲情与简单的生活伦理所深深打动并感动。无论处于哪个时空,人们对于善良人性的追求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都是将艰难日子过成快乐幸福生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