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于一》读书笔记3

标签:
小于一布罗茨基文化读书笔记 |
分类: 图书馆 |
“空中灾难”(关于比德尔的纪念演讲):
时代,改变、毁灭或丰富着文字的运用。思想与艺术的结合,也如同婚姻,匹配,或是美满的常伴;不匹配,或是伤害的摧毁。
“论W.H.奥登的《1939年9月1日》”(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的课程演讲):
很喜欢奥登的这首诗。诗歌除了一端的抒情功效外,就是来自另一端批判的力量,至于那些歌颂的存在形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喜欢奥登的这一作品,在于通篇的思想与态度。在二战爆发前后,他感知了这场对人类的灾难,而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寻找灾难原因时,并未推在恶魔希特勒一人及更多他人身上,而是从己出发推及更多,指出灾难的发生在于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对民粹与极权的容忍与服从。这样的反省,深刻而更具力量。
“取悦一个影子”(关于奥登的诗):
因为作者的介绍,我开始喜欢上奥登的作品,或许未来某时,会专门找来他的诗作拜读。喜欢他的诗文,并非源自布罗茨基细致、冗长而专业的分析,而仅仅是一种阅读原诗时的感觉,以及诗文中所散发的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剖析及自省。
“毕业典礼致词”:
在这篇文字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当一个人开始觉得他胜于另一个人时,恶便开始生根了”。这让我联想到最近网络上对于两件事的喧嚣,一是所谓上海女随男友回乡因一顿饭而分手,二是五年前一位下岗工人提及与引力波有关的发明而遭到嘉宾嘲笑。网络的喧嚣基本上是一面倒的声音,对上海女声讨,对引力哥力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也在喧嚣中浮出,除了无可厚非该有的尊重或质疑态度,前一事件被证实是假的,后一事件中引力哥的能力并非被扼杀那么简单。当道德感超越客观事实与自我选择权,当情绪宣泄超越理性分析,结论的偏差注定无法避免,更何况,当下道德判官们实行反对时的思维与工具往往正是所反对的那些,就更令人忧虑。
“逃离拜占庭——致韦罗尼克·希尔茨”:
所有的专制统治以及伴随其存在的屠杀,所有打着正义旗号的战争,都盖因如布罗茨基所言,“缺乏‘因为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人类生命是神圣的’这个理念。”没有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没有对于生命存在的敬畏,才会以生命的代价来维持专制的继续,来换取胜利的快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种文明都绝非局限于一个地理环境中的孤立生长,无论是主动地开放交流吸纳,还是被动地同化吸收改变,都说明着文明及文化的混血特质。为此,当我们注视那些以为陌生的外部文化时,一定要在自己的眼睛里清除那些布罗茨基描绘的“心理尘埃”,这样,才会有一个明智的看世界的视野。
“一个半房间——致L.K.”:
这是一篇对于作者父母的追忆,也是一篇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却饱含深情的文字。虽然,对于因为自己的政治信念而造成与父母隔绝的残忍结局,布罗茨基心怀内疚;但是,他也相信,父母因为这个家庭的不可分割以及血缘的不可分离而在他的身上获得了精心隐藏着的心灵自由,而这份自由在双方需要忍受12年无法见面的煎熬下显得更为珍贵且意义重大。布罗茨基感谢父母不但给予他一个生命,而且尽其所能保护他免遭其生下来就置身的社会现实的侵害,在思想与心灵上没有沦为一个奴隶。然而,在母语带给这个家庭的只是所有的拒绝与绝望的情况下,布罗茨基依靠异族语言表达所复活的自由,仍让其陷入深深的痛苦,因为,这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