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与刽子手

标签:
文化话剧秀才与刽子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黑色喜剧 |
分类: 大剧院 |
早在2004-2005年间,由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维若创作的剧本《秀才与刽子手》,就以专家全票通过的成绩获得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本奖。随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将其搬上话剧舞台,在制作人李胜英的统筹下,著名导演郭晓男率郝平、田蕤、王一楠和众“偶人”塑造了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剧目。好口碑,让我记住了这部话剧,但每一年的演出,我都没能进入剧场与其相会。直到今年,提前数月将剧票购好,然后就是时不时地提醒自己,别忘了观看的时间。
这是一出具有黑色喜剧和怪诞表现形式的话剧,通过清末废科举、禁酷刑的变革事件,用两个依附于封建体制小人物的命运突变,深刻剖析了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以及人物的自省与救赎。剧中只有三个主要人物,一门心思求功名,身无他长,对科举考试近乎变态般渴望的穷酸秀才徐圣喻;除了从各种酷刑的行刑中寻求快乐,别无所好的刽子手马快刀;以及相较两人而言,最能正常面对生活的马快刀的妻子栀子花。
栀子花对酸腐的徐秀才是一百个不待见,但粗人马快刀却因为其行刑中对人体的独特感受,而对身形健硕的徐秀才高看一眼,借着书写家信之由百般接近他、接济他,也随之产生一系列的喜剧点。可是,朝廷的一纸公告打破了这种“惺惺相惜”的平衡状态,徐秀才无试可考,马快刀无技可施,在新制度下,他们不但因为极端的“一技之长”变成了无用之人,更可怕的是,他们所有快乐的基础也被釜底抽薪,彻底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制度就是这样扭曲着他们,反过来,又因为他们的习惯性依附而控制着他们。
在本剧中,所有配角和群众角色都以带着面具的“偶人”身份出现。这一处理既是舞美方面的一次创新,为故事的阐述提供了更为灵活和自由的空间,可以更好地调动三位主角以外的演员;同时,也更为深刻地诠释了全剧的主题,展现了压抑的体制之下对人性的扭曲。此次的演出班底,是该剧的第二代演员,年龄皆为二十多,投入、专注、饱含热情,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