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墙上的脸·高晓松

标签:
文化写在墙上的脸高晓松 |
分类: 图书馆 |
那个周末,提前读完了小说《耶路撒冷》,计划中要读的书还在办公室的书柜里,等着。一个两天的空窗期好读什么补缺?看来看去,在家里的书架上,找到这本薄薄的高晓松同学的处女作——《写在墙上的脸》,100多页,正适合这样的时间。小书由三部分组成,他的同名小说处女作,以及根据这一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那时花开》,还有他到出版前为止的所有歌词集《曾经的歌唱》。
一直欣赏这位其貌不扬、越长越挫、还时不时犯个混的清华辍学才子,也喜欢他直来直去不造作、擅自嘲、真认错的态度,看着他在电视中侃侃而谈,再联想到那些陪过我们青春的歌词与旋律,就知道这真的是一个肚子里有货、脑子里有物的人,他偶尔的自傲也都是有资本的。所以,大可原谅他对自己形象的放任自流,反正他也知道自己长得不好看。
在转化为剧本的《那时花开》中,这位不务正业改学导演的高导,将原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发挥得更为极端,带有相当多的“作者电影”色彩,这也难怪虽然片中有夏雨、周迅和朴树组成了相当文艺的阵容,还是在当时没有溅起多少的水花,更别提票房了。我是在北京魏公村附近一家音像店买到碟片的,但是,至今未看,也许,我还等着与高导的青春回忆拉开足够的距离。
至于那些歌词,就不再多说什么了。记得前两年在上海大舞台,看过一场高晓松作品演唱会,他也亲自到场或说或唱。那一晚,全场用大合唱集体祭奠了不止一代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