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荫水幽古漪园

标签:
旅游上海南翔小笼古漪园南翔镇 |
分类: 旅行社 |
很多时候,越近的风景可能会越被忽略。定居上海已经21年,自从喜欢上周末徒步,才发现,走的路越多,未知的地方也越多。上个月,有亲戚从外地来,安排行程时,突然想起南翔还有一座古漪园,逛逛园林,吃吃小笼,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乘地铁,换公交,很方便地走进了这座有近500年历史的古园。
原以为,这里不过就是又一处普通园林,进到里面才发现内有乾坤。首先,园内绿化非常好,不但植物种类多,百年以上的古木也不罕见,而且绿荫遮径,丝毫不会被烈日直射;其次,园内的亭台楼榭十分丰富,各有特色,也生出几步一景的感觉,少有审美疲劳;再次,园内的太湖石、石桥、石径也是变化多样,极富江南园林之特点;最后,园内还接纳了从上海市内迁过来的一些古塔和经幢,增加了它的历史内涵。
园内还有一处图书馆和文化活动中心,那日,市民们凭卡而入,集聚在一屋堂内,弦乐美妙,歌声缥缈,自娱自乐的戏曲欣赏正在进行之中,甚是惬意。当然了,逛好了园林,出北门,就有一处南翔包子铺,坐下来,点几笼正宗的南翔小笼,来一碗汤,生活美好。
【背景】
古猗园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区南翔镇。园林最早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离市中心21公里,占地10公顷。它以绿竹猗猗、静曲水幽、建筑典雅、楹联诗词以及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闻名。
古漪园初由河南通判闵士籍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后由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设计、以“十亩之园”的规模营造。后园归贡生李宜之,之后又归陆、李两姓。清乾隆十一年(1746),又易主苏州洞庭山人叶锦。叶锦于翌年春起,重葺并拓地增筑幽赏亭等建筑,于次年秋落成,同时改名“古猗园”。乾隆五十三年,里人劝募捐置州城隍庙,古猗园遂为庙之灵苑。清嘉庆十一年(1806),又募款修葺。清同治七年(1868)复修时添丰乐亭。
民国21年(1932),国内建筑被毁于“—·二八”之役,假山倒坍,花木枯败。翌年四月,朱寿朋、陈少芸、王荃士、王同愈、周公励、李良材等60人,发起成立古猗园整理委员会,募款6000元,雇工鸠材,予以兴修。柳带轩、鸳鸯厅、书画舫、浮筠阁等,均落地重建。竹枝山顶之补阙亭(一名缺角亭),亦建于此时。时园基约27亩。越4年,又遭兵燹,除补阙亭外,几成废墟。民国35年,里人募款700万元,重建南厅、白鹤亭、书画舫。民国36年,新建微音阁。
1957年3月,南翔镇集资5807元,修缮古猗园。于当年10月1日竣工开放。1958-1959年,市拨款13万元,建北大门,开挖占地15亩的鸳鸯湖,架九曲桥,湖南筑南山,山西南辟儿童乐园。九曲桥西建五曲长廊,廊尽头临河建茶室。同时,重建竹结构的浮筠阁,并设动物园。又将原南翔寺的一对唐代经幢和一座宋代石塔(普同塔)移置园内,园基扩展为87.5亩。1960年起,开设餐厅,1962年新建梅花厅。1963年起,隶属上海市园林局。1967年,更名为南翔公园,园中部分建筑被破坏。1973年,重建鸢飞鱼跃轩及小松冈假山。1974年,重建白鹤亭。1975年,重建南厅、补阙亭。1977年,重建浮筠阁。同年,被列为上海市旅游点并复称古猗园。1978年,市拨款28万元,重建绘月廊、柳带轩。1979年春,撤除动物园。1979-1983年,市拨款78万元,新辟松鹤园,建鹤寿轩、逸野堂、幽赏亭和南大门仿砖雕照壁,上塑“白鹤南翔”及南翔寺旧观。1985-1987年,市拨款60万元,扩建“青清园”,占地33亩。
园林包括猗园、花香仙苑、曲溪鹤影、幽篁烟月四大景区,内有逸野堂、戏鹅池、青清园、南翔壁等著名景点,是上海五星级公园、江南名园之一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