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影《狼图腾》,本来就是一次简单的期待。春节探家期间,正值影片上映,观看这部在内蒙古拍摄的影片,也可谓别有意义。电影票房异常火爆,当日手机订票,竟然未果,只得第二天才顺利走进电影院。看罢,对影片的感觉也不错,乌拉盖草原美得让人窒息,狼演员拍出了少有的动感,狼性的体现很有视觉冲击。最为关键的,是影片所传递出来的,关于人与世界、人与人该如何和谐相处的思考,对于人定胜天的否定,都十分具有现实意义。而蒙古族对于长生天腾格里的敬畏,也体现了游牧民族对于生养他们的那片草原的热爱与感恩。
可是,没过几天,微信的朋友圈里,各种关于电影的争议渐起,且越来越盛。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或是电影的评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这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所有有理由的批评都是正常的,因为任何作品既是主观的,也是不完美的;但是,批评或辩论也万万不可像影片中的那个年代所盛行的一样,粗暴地成为一种扣帽子或舞棒子的批判和上纲上线。否则,只会像我的一位同学所不屑的那样,成为狭隘、偏激的民族主义所发出的噪音,最典型的说法便是那顶“法西斯思想”的高帽,以及蓄意破坏蒙古族形象的宣判。
虽然我不是一个喜欢辩论的人,可我同意善意的、不失控的辩论,有利于更接近文化与民族的真相,就比如,争议最大的“狼图腾”这个名称。如果没有这次辩论,我们可能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基本民族常识上引起的误会。不过,也不必因为这样的误会而大动干戈,说到底,文学不能等同于生活,作者也不是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表达,错就错在,自以为是地做了他民族的代言,借了片中蒙古族角色的口来表达这一概念。假如,这一图腾观只是片中知情陈阵的角度,或者仅限于作者姜戎的认识,争议也便不会如此之大。
除此,争议的产生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文化貌似尊重所谓的少数民族,强调华夏民族一家亲,但事实上,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汉以外的其他民族视为“活化石”或附庸的文化。狭隘的民族观是互生的,有汉族的自高自大、不经意的轻视和过分强调民族概念的隔阂,才有其他民族的担忧、自我封闭乃至对立。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才会产生缺乏民族自信乃至存在民族对立的过度批判与诉求。
一部好的电影,让我们珍视草原的美丽,珍视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共生,珍视民族文化的内在,珍视电影艺术的魅力,已经足够。在此,身体中流着蒙汉血液的我想说,就让草原上的朔风吹散争论的戾气吧,我们都在同一块土地之上,我们都爱生养我们的自然,这才是我们共同的图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