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离开一下奥斯卡提名的行列,回归国产片,聊一聊姜文的最新作品《一步之遥》。在“子弹”飞了很久之后,人们的胃口都被《一步之遥》吊了起来,尤其是,公映前又爆出审查未过的消息,更是让人们对广电局的积怨,悉数转化为对这部“命运多舛”影片的期待。可是谁也没有料到,公映后,完全是冰火两重天,无论是评论还是口碑,甚至是票房,都一面倒地不待见它。一步之遥呀,一夜之间呢,期待全都化成了声讨。
此后,无论是剧组人员的力挺,还是姜导的自辩,亦或是偶尔一见的正面评价,都淹没在口水之中,甚至越挺、越辩,越被反感。“雷声”之中,我也放弃了走进电影院,一个人悄悄看起了碟。说老实话,对于我这个简单脑袋来说,不太喜欢那些隐喻满满的电影,但就这部据说有很多隐喻存在的《一步之遥》而言,我虽然谈不上喜欢,但也不想把它归入到烂片的行列。因为无论从制作的态度,还是就想表达的思想来说,它都还够不上烂。
那么,《一步之遥》的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虽然,我们不能说绝大多数的意见就一定是正确的,可是,在娱乐的界面得不到大多数的认可,又不是一部小众的纯艺术片,那还是需要想想哪里出了问题。
看这部电影,常常会让我想到两部国外电影,一部是马丁•西科塞斯的《雨果》,另一部就是今年大热奥斯卡提名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两片都以一种类似于童话的表达方式,用最绚烂的画面甚至是夸张的表演,讲述了黑暗中阳光的故事。但其实,这样的表达方式对于中国观众而言,都不是很习惯的。所以,表达与接受的落差,必然反映在观后感的方向上。
对于电影制作者的创新尝试,我始终是乐见的,本来,电影镜头对世界的呈现方式就应该是多元的,这样,银幕才不会单调,也不会枯燥。但是,这一次,姜文的尝试显然是不成熟的。这倒不是说,他错用了表达的手段,而是对于这种手段的掌握及运用,还有很多的欠缺,比如说叙事节奏的设定、歌舞场面的取舍、台词的啰嗦,表演的浮夸,都更加强化了观众对表达方式的不接受。就我自己来说,也是从马走日被迫逃亡的全片中段开始,才进入了“接受”的状态,对于那些故意纪录片化的处理片段以及片尾浪漫化的表现形式,我倒是蛮喜欢的。
就在不久前,又传来《一步之遥》入围下周开始的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消息,这难免又会招致中国导演迎合国外大奖拍片的揣测或指责,在广电局之外设下另一道审视的“路障”。无论两周之后,姜文或是《一步之遥》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或是空手而还,我都想说,除了制作水平尚有提升空间之外,这部影片的出现,多少还是有些在错误时间遇到了错误受众的错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