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负重一伏生

标签:
文化国家话剧院王晓鹰伏生焚书坑儒 |
分类: 大剧院 |
伏生,孔子的弟子,儒学的领军人,秦始皇信任的大臣,丞相李斯的死对头。这样简单的人物说明,基本上也把话剧《伏生》的人物关系与身份背景交代清楚了。由国家话剧院出品,著名导演王晓鹰执导的这出话剧,讲述了一介儒生在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下,如何牺牲骨肉与挚爱,装疯卖傻,苦苦保存儒家经典《尚书》等典籍的过程。
当然,全剧最具戏剧张力的内容,还是伏生为了保存儒家经典的所有忍辱负重,尤其是,编剧所突出的伏生依靠记忆来保存《尚书》的情节,更是达到了强烈的戏剧高潮效果。但是,如果把此剧的理解仅仅停留于此,恐怕还是枉费了编导的一番苦心。
在我看来,鸿儒伏生在保护儒学的同时,竭力维护百家争鸣的一贯努力,才是全剧主旨的点睛之处,也更具现实意义。无论是死对头李斯以法家独大,还是以伏生儿子为代表的儒生们偏激护儒,相对于伏生不独尊,不自负,不以个人喜好来贬损天下美酒的胸怀,都是对文化的一种损害。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接纳与宽容相济的思想,令伏生的忍辱负重没有局限于本位的狭隘,有了更为广阔的价值。同样,也因此当剧终时,汉朝开启独尊儒学之路,又让伏生的忍辱负重生出多少无奈,乃至一丝悲意。
全剧的舞美设计,也值得称道。除了背景板的多功能使用,歌舞队的采用,也丰富了该剧的表现手段。这个8人左右的“小分队”,或变身活道具,或扮演路人甲,表现灵活,并很好地起到了转换场景、烘托气氛、串联情节的作用。剧中对于面具的运用,也起到了强化内容与情感的效果。面具戴在龙套的脸上,既区分了人物身份,也表现了奴隶的非人境况;带血的面具被伏生所选择,则加深了人物内心为了儒学所付代价的那份沉重感。
剧组中,最有名的演员是出演过多部电视剧的涂松岩。不过,最出彩的演员还是扮演伏生的侯岩松以及扮演家奴隐兮的邹一正,前者将大智若愚、隐忍于心的人物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有表面的悲欢,更有内心的挣扎;后者则将一个小人物塑造得十分立体,表现出了那份为了生存的无奈与不甘。当然,这样的舞台呈现,除了演员本身的功力和努力,也和编剧对两个人物构造的饱满不无关系。相比之下,其他人物于剧本本身就有薄弱,而两位女演员的表现则是功力不够了。
【背景】
伏生,一作伏胜,生于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卒于汉文帝三年(前161年),西汉经学者。字子贱,西汉济南(今山东滨州市邹平县韩店镇苏家村)人。
伏生系孔门弟子轌子贱后裔。秦统一后,朝廷设博士70员以备顾问,伏生即为其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冒着生命危险,暗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藏在墙壁之夹层内,由此逃避焚烧之难。秦亡汉立,儒家学派逐渐复兴,汉惠帝四年(前191年),除“挟书律”。伏生掘开墙壁发现尚有29篇保存完好,这便是成为中国古代史宝贵资料的《尚书》。伏生壁藏《尚书》并将其传播的事迹传到朝廷,汉文帝非常重视,欲召他进朝,但此时伏生已年愈九十,不能出行。于是文帝派时任太常掌故之职的晁错到章丘伏生家中,当面授受。伏生因年迈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说话,他的话只有其女羲娥才能听懂,只好先由伏生言于其女羲娥,再由羲娥转述给晁错。终于将伏生胸藏《尚书》整理记录下来,补叙出所失篇章,才使《尚书》得以完整流传。
(转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