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期盼中,终于在十一长假,等来了这部时长3小时的《黄金时代》。说实话,我并不了解萧红,除了知道她是一位民国时期的女作家,命运多舛;但是,我知道这部电影的导演许鞍华,也知道扮演萧红的演员汤唯,这样的组合,才是我期盼这部电影的直接原因。
也许,正因为我不了解萧红,甚至没有读过她的文字,在我欣赏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可以专心地在银幕上,而非像某些评论那样,时不时地“出镜”,拿自己头脑中的那个萧红来映射、对照银幕上的汤唯。又回到了那个话题,电影与原著,电影与历史,如何对应,是该再创作,还是该框在那些界限之内。
历史题材的改编,还不同于原著改编,尊重基本的史实还是必须的,在此基础之上,如何在银幕上呈现,则是编导的功力了。许鞍华导演,这次完全跳出了“好好讲故事”的要求,采用了一种类似于纪录片采访的方式,由剧中人物直面镜头的口述来串场和转场。这一大胆的尝试颇受争议,不光在影评中广为诟病,甚至在影院中也招致了嘲笑。不过,我还是蛮欣赏这一方式的,它不但使片中众多的人物出场不至于杂绪一团,难辨伯仲,而且也与其重感受淡故事的编导思路,以及全片所呈现的文学化的散文风格,是相互匹配的。只是,这样的口述的节奏与数量,确有值得商榷之处,节奏点不对,会干扰到影片的情感表达,出现过多,则会造成审美疲劳。
其实,是否对这段历史了解,并不是理解影片的难度所在。无论是倒叙还是插叙,只要观看时的关注度在,理解上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然后,因为三个小时的时长,以及文学化的镜头表达,却是对于习惯于快餐文化的那些观众来说,造成极大的考验。所以,一部电影总有适合它的观众,若抛开影片本身的质量不说,单拿适合性来评判它,也就难免出现失之偏颇的结论。喜欢与不喜欢,还真无法完全等同于好与坏。
最后,再回到银幕中萧红口中的那个“黄金时代”吧。这是一个国家四分五裂,民族内忧外患,民众颠沛流离的时代,微缩到萧红个人,也是人生不断走向低谷,情感不断撕裂,直至生命惨淡了结的过程。那为什么,萧红要把它称之为“黄金时代”。答案,或许还是要从文学方面去找。一个文学空前繁荣的时代,往往都伴随着曾经或进行中的物质匮乏与精神摧残,或许只有这样的强烈冲击与刺激,才能激发出作家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性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并转化为文字,留下经典。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如此,八十年代也是如此,两次文学创作的大爆发,无不有着这样的环境。
那时的萧红是饥饿的,无论是生活上的朝不保夕,还是情感上的爱恨情仇,或是创作环境的无法安宁,都令她内心对于温饱、情爱乃至文学,有着无比的渴望与珍视,生活的屡屡失望与困顿,也让她对于文学中的世界有着更强烈的寄托。生活给不了她的,她只能返身于文字中去找寻。所以说,是生活现实的黯淡,给与她一个精神世界的“黄金时代”,这既是一种衬托,更是一种悲情。
不知为何,面对银幕上的萧红,我会时时想到另一个孤独的灵魂——梵高。许是,他们都在饥饿中挣扎,执着,也都在自己的“黄金时代”中闪耀着才华,实现着灵魂的自由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