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1:我弥留之际

标签:
娱乐我弥留之际福克纳詹姆斯弗兰科 |
分类: 电影院 |
这一组影评,本来想以“戛纳”为题,因为三部影片都入选过戛纳电影节。但是,最终还是把主题放在了这组影片的内容上,决定以“冲突”来归结三部影片。冲突,可谓是无处不在,像这三部影片所反映的,小到家庭冲突,大到种族冲突。无论大小,冲突题材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情节张力。
《我弥留之际》改编自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福克纳写于1930年的小说。1929年美国大萧条的爆发,无疑让福克纳在创作本书时,带有更深沉的苦难色彩。故事从大家庭中的母亲因病去世说起,父亲本德伦是一位自私、丑陋、沉闷而毫无亲和力的南方农民,但是在恪守将妻子的遗体运回家安葬这一点上,却没有丝毫的动摇。于是,整个故事就在这一回乡的过程中展开。
我没有读过福克纳的原作,据说,全书是由所有主人公的59节内心独白所构成的,无论是多角度的叙述,还是意识流的表达,无疑都为电影改编带来诸多的难度。勇于尝试改编的这位导演,并不是什么经验丰富的大师,而是因电影《127小时》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的好莱坞影星詹姆斯·弗兰科。其实,早在2007年,弗兰科就开始执导短片;2010年,还凭借《圣人飨宴》一举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泰迪奖最佳短片奖;本片也在当年入选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而他其后导演的《神之子》,更是入围了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这一系列“低调的奢华”,足以证明弗兰科的演而优则导,绝不是昙花一现,而完全是厚积薄发。
对于原作棘手的文学化表达,弗兰科用一种创新的“蒙太奇”镜头语言来呈现。通过将银幕不时地分割为三个或两个同时展现的部分,或用同一时空下的不同镜头角度,或用存在时差的差异性画面展示,或夹杂着空镜头的配合,将文字化的意识流具象化。这样的“创新”,恐怕也只有弗兰科这样的“新人”才能想得到并做得出。
总的来说,虽然这是一部改编作品,但还是带有浓厚的“作者电影”色彩,无论是表达还是形式。福克纳的小说,以大萧条为背景,揭示了苦难过程中,一个家庭缩影中人性的种种恶与相互排斥;而弗兰科的电影,或许也是以当今经济的萧索以及道德的沦丧为背景,重复着对于人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