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之武汉篇:(1)食住行
(2014-05-16 11:20:11)
标签:
武汉过早热干面晴川旅游 |
分类: 旅行社 |
经过武汉多次,也透过火车的车窗匆匆眺望过长江边的黄鹤楼,但更多的武汉印象,还是池莉等武汉籍小说家笔下的文字,及其中流露出来的浓重的市井气。这一次,真的来到了武汉,有一点好奇地撩开面纱的感觉。
早知长江与汉江将大武汉割成了“三镇”。虽说,有“九省通衢”的美名,但那是把武汉画成了一个点后,来说其位于中国版图之国中交通枢纽的重要性。等把这一个点放大再放大,武汉的市内交通却因这一个“大”字和一个“三”字而多了许多的不便。于是,我这个地道的外地人在寻找落脚点时,就看中了既有武汉长江大桥与武昌相通,又有晴川桥和汉口相连的,位于汉阳的晴川假日酒店。可未曾想,形似彩虹的晴川桥在建成后不久便出了问题,只一个摆设似的在待修中。这样,早前的图方便也没了优势。
听本地人讲,现在的武汉,过江已是方便了许多。长江上有了俗称的一桥和二桥,还有三桥和另外一座大桥将修,汉江上也是三桥已架,另有一座待建。届时,八桥过江,想是不会再出现车辆排队过桥的烦心景象,而摆渡更将成为写入历史的名词。
行得方便,还要住得安逸。怎么算,武汉也是中国的大城市之一,但这些年,武汉却有些落寞。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既落后于沿海城市,也弱于以往与之比肩的一些省会城市,武汉人均收入之低是我去之前所未想到的。与之对应,武汉的房价在几大省会大城市中也便是低的。但是即便如此,市中心老城区改造后拆迁户的住房解决仍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而强行拆迁与老居民的居无定所,更是这个曾经辉煌的城市心头的痛。
说到底,武汉是一个以市民文化为主的城市,或者说是一个生活化的城市。“过早”是武汉人深厚的生活习惯,一个“过”字,透着百姓对生活深深的爱与快乐。
“过早”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清代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中,那时人们为了早早到汉口赶集,总是在路上买着吃。时至今日,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加之人们工作、学习的场所与居住区距离的增大,这种“过早”的习俗呈增强的趋势,所以武汉的小吃业极为发达,大街小巷无处不是生意兴隆食客盈门的小吃店。
武汉的早点品种很多,汇集了南北方的各种口味,最具当地特点的早点有面窝、三鲜豆皮、热干面、伏汁酒(一种用酒酿和鸡蛋花冲成的甜汤),还有烧卖、汤包、牛肉线粉、炸酱面、豆丝、水饺、汤圆等,都是一些价廉物美的早点心。
这次武汉之行较为匆忙,所以,我的第一次“过早”移到了某日的中午。两笼汤包,不同花色,同样满足“贪婪”的口腹;一碟三鲜豆皮,则彻底颠覆了我对它所有的想象,原来都皮是可以这样做的。武汉的小吃,有着兼容南北风味的亲和力。
我真正的“过早”,是离开当日在酒店附近吃到的热干面,味道特别,据说也是当地人最爱的“过早”食品。这节文字就以热干面的传说做结了,下次去武汉接着“过早”,再尝尝禽流感期间未敢品尝的鸭子吧。
据说,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人,在关帝庙一带卖凉粉和汤面。有一天,天很热,面没卖完,李包怕面发馊变质,就把剩下的面条煮熟捞起来摊在案板上,不小心碰到了麻油壶,油泼在了面条上,李包索性把麻油拌合在面条里,然后将面条扇凉。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了麻油的熟面条在开水里烫几下,滤去水,放在碗里,加上葱花等佐料后,立刻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李包卖的是什么面,李包顺口说“热干面”。此后热干面便渐渐成为武汉人“过早”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武汉的热干面与山西的刀削面、两广的伊府面、四川的担担面、北方的炸酱面并称我国的“五大名面”。
注:有关资料引自携程网。
写于200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