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妻儿去美国探亲,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下,陪伴他们的母语是一部繁体版的小说《偷书贼》。从美国回来,听他们谈起此书,都说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因书是借的,那时我一直没有时间去看,也就错过了。在今年的奥斯卡提名名单上,我看到了它的名字,尽管只拿到一项最佳配乐的提名。
《偷书贼》以欧美电影不可缺少的二战主题为线索,从一个被收养的小女孩莉赛尔的视角,审视了这场战争给无数个家庭所带来的灾难,揭示了战争中人性的善与恶。尽管,全片仅在结尾处呈现了战争的残酷画面,但是镜头中主人公的一次次遭遇,同样展现了在硝烟炮火之外,战争的影响依然无处不在。
纳粹的思想控制,便是本片得名之因。爱读书的莉赛尔不但从焚书的灰烬里“偷书”,还在战争中丧子的纳粹军官太太的许可下“偷偷”留在书房里和她一起读书,等到此事被军官发现而被禁止后,莉赛尔还“偷偷”潜入军官家的书房“借”书读。读书,对战争下莉赛尔的成长而言,影响巨大。它不但让莉赛尔与养父的关系迅速拉近,也让她与家里隐藏的犹太青年马克斯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甚至她还通过读书帮助马克斯逃脱了病魔之手。
由此,“偷书”不但让战争阴影下的莉赛尔找到了忘记痛楚、寻回快乐的空间,也让她、养父、马克斯等渴望自由的人们找到了脱离纳粹思想控制的翅膀。如今,呈现在大银幕上的影片《偷书贼》,是一部用人间真善美的温暖来抗拒纳粹、战争等负能量的影片,尽管全片并无十分出彩的段落或结构,但还是一部温暖的电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