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见•柴静

(2013-12-11 14:04:49)
标签:

柴静

看见

新闻

媒体

体制

文化

分类: 图书馆

 看见•柴静

博友勺子“奖励”我一本书,柴静所著的《看见》,这正是我想购的书籍。其实,我和勺子从未谋面,彼此的联系也算不上频繁;但是,在MSN空间结交下的博友,就是有这么一种以文会友、惺惺相惜的交往。所以,很还念那段与MSN空间共存的时光。

清明假期时,我一个人踏上了去泰国清迈的旅程,随身的摄影包里,便装着这一本《看见》。清迈,柴静,《看见》,这样的组合,似乎有那么一点做作和矫情,就如同一些人不认可柴静做节目的风格一样。但其实,形成这样的组合,只是一个巧合,那时我在看此书,那时我走向了那个地方,并无有人可能认为的刻意。

认识并喜欢柴静,还是她在芒果台做“新青年”节目之时,短发过耳,一副干练的模样,朴实的知性美,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这个伪文艺青年。对我而言,无论是娱乐还是思想,好像是可以容忍各种不搭的风格的,但到最后,真正为心所接受的,还是频道相对的、感到舒服的类型,柴静以及她所做的节目,当然属于这一种。

看见•柴静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柴静有一种“咄咄逼人”之势,而在我看来,这种“压迫感”不在于声调的高昂或是追问的深度,而是在温和状态下对于本质与真相的无法回避。阅读《看见》,可以看见荧屏以外一个更真实的柴静。她绝不是现在常说的“女汉子”,她也有过方向性的错误,有过不自信,有过迷茫,甚至是不可饶恕的错误态度与工作方法,在达到新闻之平等视角之前,她也走过无数的弯路,摔过无数的跤,这一切铺陈于《看见》之中,才看到一个活生生,而非镜头中努力平静而不露声色的柴静。

我一直不喜欢给新闻人赋予的“无冕之王”,这是一种扭曲新闻工作特质的称谓,也是造就一批偏离新闻要义之“特殊”新闻人的根源所在。新闻,最大的功效不是像法官一样的裁决力,对事件做出是非判断甚至是道德裁判,而是应通过对当事各方的深入采访,尽可能地把各种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提供一个形成判断的基础。充分表达,充分展现,才是新闻该有的态度。

所以,在阅读完《看见》之后,我马上将此书推荐给在电视台做记者的侄女。柴静的成长历程会对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有借鉴,而文中对于新闻本质认识的心路历程,更有助于让新媒体人尽可能少走弯路,多得启迪。当然,可能对于在央视体制内的媒体人,大家一直都心存疑问,为什么他们要选择在一种体制压抑的状态下从业,而不是在更自由的空间里发挥?这个答案,在《看见》中得不到更多的解答,但回望我们自身,也不是有很多人在各种各样的体制内生存吗?声音需要平台,也需要各种方向吧。

那次旅行结束时,在清迈机场候机厅,我看见一个小伙子也在阅读这本《看见》,看上去,他比我更文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星与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