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2013-10-25 10:23:49)
标签:

镇江

西津度

锅盖面

旅游

分类: 旅行社

 

每一次去镇江,都是路过时解决中午用餐,这一次也不例外。虽然,金山寺近在眼前,依然还只能遗憾地望一望。由于从茅山下来,时间已过正午,来到镇江的“新天地”——西津度时,目标餐厅已经不接客人,所以,临时改变主意,转去吃镇江的特色美食——锅盖面。原来,这面真的是连锅盖一起下锅煮的。

餐后,西津度走走逛逛的时间,只剩下半个小时。也好,走到哪里算哪里,没有那么强的目的性才是闲逛嘛。说老实话,全国上下的“古街”,有很大的同质性,包括售卖的商品也有很大的相似度。但因为西津度确实是有历史的遗址,还是相较于那些“古街”有很多的不同,尤其是在建筑的式样方面。如今,除了休闲的人们和游客,最多的还是照婚纱照的新人们。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中秋开心行(3):镇江探美食

【背景】

镇江锅盖面,又称伙面,是镇江家喻户晓的面食。被称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以独特的配方、奇特的工艺、混合型的口味,200910月在天津第十届中国美食节暨第八届国际美食博览会上,喜获中华老字号百年名小吃金鼎奖,已成功申报为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7-5在杭州落幕的第二届中国饭店文化节暨首届中国面条文化节上,评选出了中国十大面条,锅盖面位列其中。

典故一

相传从前山东有户人家,只有夫妻两人。夫妻俩感情很好,但丈夫老犯病,胃口不开。妻子倾心照顾,但下的面丈夫不是嫌硬,就是叫烂,始终吃得很少。吃得太少,病情加重,妻子非常着急,想办法要让丈夫胃口大开。

有天,她用粗竹篾排成行,用绳连起来,再用粗竹杠压在上面面。面压平了,叠起来再,直到把面得像纸一样薄,再切得很细。然后,妻子将面下到锅里,就出去拎冷水,回来迟了,面汤溢了出来,她连忙掀起锅盖,将汤罐里的水往锅里浇,一不小心,把汤罐盖子碰进锅里。面烧好后,丈夫一尝,既爽口又适味,三口两口就把面吃完了,并对妻子说:今天你这面怎么下得这么好吃,我还要吃。妻子说:今天汤罐盖子滚到锅里了,面锅里煮锅盖。丈夫说:你再给我来碗面锅里煮锅盖。妻子见丈夫胃口大开,再用汤罐盖子放在锅里盖在面上煮给丈夫吃。以后,妻子天天煮锅盖面给丈夫吃,过了一个月,丈夫的病就根除了。

丈夫身体好后,便到江南去访友。一去三年,全无音信。妻子非常思念丈夫,就赶去江南寻找。在镇江,她只好靠自己的煮面手艺到一家面店里做伙计,慢慢地找自己的丈夫。妻子还想道:我的锅盖面很有特色,丈夫肯定不会忘记,有朝一日他来到这里吃到锅盖面,就会找到我的。因此,她天天都把锅盖面做得非常地道,引来了大批食客,使这家本来生意清淡的小店一下子兴隆起来。

原来丈夫到江南访友未着,也流落到了镇江,困在一座破庙里。一天,他听人说街上有家面店经营的面很有特色。他想起自己在家里,天天都能吃到妻子做的锅盖面,就非常想念妻子。他也赶到那家面店吃面,面刚一入口,就感觉到妻子那高超的手艺。再吃一点,他更加坚信这面是妻子煮的。他直入厨房一看,煮面的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妻子。两人相遇后,自然很高兴。他们想到既然镇江人这么爱吃锅盖面,还不如自己两夫妻开个面店,不回山东老家了。这样,镇江伙面店就开张了,伙面成为镇江有名的食品一代代传了下来。

(转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pBg7kWxGluZ_sH7IksBI8j1lHY89qOlD4c88JcMYLULmO71OUbcjbz01TWFwfXQE84ofzIKRNWI7wpbke3wZq

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这里共有文物保护单位 12 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处。

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 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

(转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yeryhbw7hT0SMKVb3G9VglJpQ-f5PEyWEwtkIScf4OJR47BJlFRIwZ5kzZXbdBH7C6xX3fQCmfsyU4CUBZfP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