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的病•沈从文

(2013-09-10 06:51:13)
标签:

沈从文

杂文

独立思想

偶像

文化

分类: 图书馆

 中国人的病•沈从文

沈从文,我的三大偶像之一,也是文学偶像。另两位我的偶像,分别是美术偶像梵高,音乐偶像柴科夫斯基。

陆陆续续,收集沈先生的书籍;断断续续,阅读沈先生的文字。所谓偶像,未必是他的成就如何辉煌,而是他的文字可以没有距离地走进我的内心,契合我的审美。他文字所展现的那自然的宁静、人文的关怀、思想的深刻、人物的质朴,不在我的身边,却在我的头脑深处,无须接纳,已然存在。

这本《中国人的病》,不是沈先生的专著,而是后人挑选适当的文章,并作了裁剪之后,合成了现在这样一本书籍。全书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我的存在为的是返照人”,“精神的浸润将形成未来”和“我的责任也是我的权利”,其中的每一篇文字,也根据全书和各个部分的题目重新取了新的题目,相较于沈先生原题目的精练,现在的题目更体现了编者的意图。

书中文章的跨度,从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之至六十年代初。如编者刘红庆的题记名称所言,沈先生在这些文字中“检讨民族发展的一切抽象原则”,他倡导知识分子要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并践行着,他希望同胞们不要盲目地“信”,而要自由地“思”。他对于民族发展的诸多焦虑,令他忍不住要以文字来呐喊,来解剖,以公之于众自己的觉悟来唤醒更多人的觉悟。可遗憾的是,经过近80年的“发展”,沈先生所忧虑的问题,依然还是我们民族之殇,仍然在磨损着、消耗着我们的精力、信仰与真善美,这样的失望难免让觉醒者会觉得走在绝望的路上。

但是,外表貌似孱弱的沈先生有着强大的内心,又失望而无绝望。尽管在环境的冲突下,他的内心也无比纠结和痛苦,甚至也会觉得无奈与无助,并伤心落泪;然而,在内心,他从未放弃对民族真正发展的希望,这也是他在失望中仍旧奋力用文字鼓与呼的原因所在,这也是他无奈地远离文学创作后潜心于历史研究的选择所在。因为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因为经历了太多的生活苦难,沈先生的文学始终都没有脱离实际的阳春白雪,始终关注着社会大众与平凡你我;而在如本书的这些杂文与散文中,也难见任何吟诵般的华丽词藻。对生命,他表达出无比的尊重与不浪费的态度;对自己及其文学创作,他单纯而透明地剖析,毫无保留;对民族发展,他足够觉醒与坦然,坚持内心的原则如一。这样的真善美,担得起一个大大的“赞”字。

中国人的病•沈从文

在全书中,最让我动容的一篇,是“怎么说我老不进步,还不快乐工作”,原题《政治无所不在》,是先生写于194912月的文字。在这篇介乎于心得与思想剖析的文字中看得出来,先生对于新社会的语言和思想还在适应中,且自以为还是一种积极的适应,或者说,是在向着新的方向努力在适应着。但先生的适应速度,显然落后于新社会的要求,甚至于落后于子女那懵懂的热情,于是乎,来自社会、单位、子女的不理解,统统转化为压力与困扰,令先生无法在自己的节奏中想通后再自觉,无奈与委屈的情绪压抑在内心,痛苦见诸于文字的艰涩与小心。由此也不难理解,先生在文革浩劫中,为什么会选择与人无争的古代服饰研究。风不止,心仍要静呀。

最能够代表先生思想之觉悟的一篇,是全书的最后一篇,也是成文最晚的一篇,写于19618月的“照我思索,能理解‘我’”,原题《抽象的抒情》。在这篇似乎没有发表过的文字中,沈先生借着对文学功用及创作方式的探讨,如原题目一般,隐讳地主张了自己对于思想与权力之关系的看法,表达了对政治意识统辖思想的担忧。先觉者,总是痛苦的吧,此后先生便决绝地告别了文学。而损失的,是我们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