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吴哥(5)之比粒寺

标签:
柬埔寨吴哥窟比粒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 |
分类: 旅行社 |
确切地说,目前的吴哥古迹还处于大规模的修复中,在很多寺庙都可以看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志下的国际合作修复项目,中国也参与其中。对于吴哥古迹的修复始于1908年,由法国远东学院发起。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采用分析重建术进行修复,也就是要求首先采用遗址的原始材料,按照古代的建造方法来修复,只有在原物无存的情况下才可以适当使用替代物。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树木、白蚁、气候等多重影响,修复难度十分大,进展缓慢。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由于柬埔寨政局动荡,修复工作更是一度中断。而在实际的修复中,分析重建术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许多寺庙的修复简单地用水泥替代,不但破坏了整体风格,也显得颇为不伦不类。
1992年,联合国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但给古迹的修复与保护带来生机,也因为其成为旅游胜地而给柬埔寨经济发展形成促进。1993年,吴哥古迹的游览人数不到一万人次,而仅仅14年后,这一数字便上升至200万人次,其对当地经济的带动是巨大的。不过,这样的改变是益大还是弊多,仍需时间的检验。若游客的人数过度膨胀,限制参观人数恐怕也会不得不为之。
吴哥古迹三日通票适用的最后一天,当然还是要充分加以利用。今日的第一站是比粒寺,又称变身塔。寺庙的主建筑是建立在约两层楼高基座上的五座红砖塔,但变身之名的得来则是塔基前的一方石穴,因为那里曾是皇族的遗体火化处。如今,它当然失去功效,废弃的石穴中已经零星地长出了植物,开出了粉红的花。
【背景】
比粒寺(Pre Rup),为古代皇族火化变身为神之神殿,又称变身塔,位于东梅奔寺的南侧约 1.5公里的地方,也是一座金字塔式建筑,同东梅奔寺建造在同一时期,但规模比其巨大。比粒寺是进行火葬仪式的地方,可以看到烧焦过的痕迹,千年前在此举行仪式,定是达官云集,不能随便进入的。它是典型塔山建筑,基座上建造砖塔,结构与塔松寺(TA SOM)很相似,因属红砖结构,在夕阳照耀下泛着暖暖的红;加之这里开阔的视野,吸引着一些游客在此看日落。
比粒寺,是坚德拉跋摩给我们留下的伟大建筑。这位伟大的君主在他的晚年修建了比粒寺以及女王宫(Banteay Srei)。就像女王宫并不是给女王或者妃子住的一样,变身塔也不是什么可以幻化为神魔的地方,而是坚德拉跋摩给自己造的主庙。但是由于坚德拉跋摩在公元961年才开始建造比粒寺,而他又在968年就驾崩了,因此君主自己并没有看到塔的完成。
(转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408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