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1:电光滚石

标签:
滚石摇滚纪录片娱乐 |
分类: 电影院 |
《电光滚石》是一部纪录片,但准确地说,它应该是一部演唱会纪录片,记录的主人公是名震欧美流行乐坛的滚石乐队。全片在对滚石乐队一场小型演唱会的全程纪录中,穿插了乐队成员在正当红时接受采访的纪录片片断,两相形成对比,让观众看到一支在乐坛屹立50年不倒的乐队的生命力,以及岁月的流痕。
作为一支摇滚乐队,滚石是可以与甲壳虫乐队一起比肩而立,称得上“伟大”的乐队。而且,这种伟大没有象甲壳虫乐队那样,因为列侬的离世,乐队的解散而定格为记忆;相反,五位年近花甲的滚石成员,至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用布满皱纹的面孔演绎着不变的摇滚激情。
在滚石乐队的身上,完全看不出年龄的限制,主唱米克·贾格尔的身材还像青春时一样单薄,一样在摇滚中激情四射;吉他手基斯·理查德似乎比年轻时还要时尚,甚至是因双眼的浓浓眼线而有几分妩媚。看着他们充满活力的演出,不得不说摇滚不死,滚石已经上升为老妖精级乐队。
这部影片导演的份量足够配得上这支乐队,他就是好莱坞的大腕马丁·斯克塞斯。估计,他和片中的克林顿夫妇一样,都是滚石的铁杆歌迷。所以,在片中出现的工作中的马导,与平时的严肃的马导略有不同,有那么一点崇拜和虔诚的成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吧。
[背景]
滚石乐队( The Ro lling Stones ) 于1962年在英国成立,乐队成员5人:歌手米克·贾格尔(MickJagger)、吉他手兼歌手基斯·理查德(KeithRichards)、吉他手兼歌手布莱恩·琼斯(BrianJones)、贝司手比尔·怀曼(BillWyman)、钢琴手伊恩·斯图尔(IanStewart)和鼓手查利·活茨。
与同时代的另一支伟大乐队“甲壳虫”相比,“滚石”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和叛逆色彩——他们是天生的坏小子,狂放不羁,处处透着锐利狡黠的气息,是后期“嬉皮”运动中绝对的“自我中心主义”的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讲,“滚石”的确具有魔鬼的一面,否则他们制作的经典作品《魔鬼陛下们的要求》也不会显得如此名副其实。邪迷黑暗的《魔鬼陛下们的要求》是一张好作品,但当真论起乐队的巅峰之作,还当首推1968的《乞丐的宴会》(Beggars Banquet)和1969年的《任血流淌》(Let It Bleed)。经过60年代的鼎盛时期,进入70年代后,“滚石”的叛逆形象有所降低,虽有《敲你》这样的佳作问世,但已无法再现当年的盛事。 有人把“滚石”看作是“庞克”音乐、重金属音乐最早的雏形。可见,“滚石”对后来重型摇滚乐的影响。有不少乐队在乐风、台风方面深受“滚石”的影响。这其中包括后来著名的“史密斯飞船”(aerosmith),枪炮与玫瑰(GunsN'Roses)等等。他们也曾翻唱过不少滚石的作品。
英国有句谚语,叫“滚石不生苔”。是说不断地运动将会使自己永远保持生命的活力。而“滚石”似乎也是在用自己音乐实践在验证这句话。在近40年中,滚石乐队依然乐此不疲地出唱片、搞巡演、出席各种颁奖活动。他们想要证明:虽然他们已经是“恐龙”了,但他们依然活着,而且活得依然快乐而顽强。
(转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8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