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滩美术馆

(2012-12-25 08:30:49)
标签:

外滩美术馆

上海博物院

外滩源片区

亚洲文会大楼

旅游

分类: 博物馆

 

以前,遇朋友来访上海,有一件比较头疼的事,就是不知道除了购物以及几个耳熟能详的地标式地方以外,还可以推荐哪些地方走走看看。近几年,随着对老建筑的再开发、再利用,有很多不错的地方,既可以避开如织的游人,又可以静静领略历史的沉淀,外滩美术馆便是其中一处。

这一还在学龄前年龄段的美术馆,坐落在外滩区域一条不太起眼的小马路——虎丘路上。这里处于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又被称为“外滩源”地区,是上海城市的发展源头。外滩美术馆的前身,是亚洲文会大楼,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基本上算是一座塔楼,六层楼的建筑面积并不大,改造为美术馆,除去一楼的售票处和纪念品商店,六楼的休闲咖啡厅,可布展的也就是2-5楼的四个大房间,所以这里的展览胜在特色,不在规模。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来这里,除了看展览,还有两种欣赏方式。一是看建筑本身。虽然有电梯可用,但我建议一定要走走楼梯,走着窄窄的曲梯而上,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收获,这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如果再有心时不时停下脚步,看一看阳光透过玻璃窗留在地上的光影,也许会发现另一种美。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二是远眺城市景观。六楼咖啡厅是一个综合休闲区域,你不但可以凭门票领取一杯咖啡或茶,还可静静翻看散放在茶几上的美术书籍,而室外的阳台更是不可错过的观赏点,建筑西侧是两处小阳台,站在这里,周边的老城区尽收眼底,石库门建筑的石墙与红瓦,透露着历史与生活的并存。东侧是一处大露台,放眼望去,外白渡桥、两河交汇处、海鸥饭店、半岛酒店、上海解放纪念碑、东方明珠……尽在眼前。

如今,外滩源地区还在改造之中,相信其昔日的魅力不久就将回来。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外滩美术馆

 

【背景】

上海外滩美术馆座落于上海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之处的外滩源片区(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20号),曾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上海博物院。作为外滩地区唯一的当代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以人文的关照、艺术的推广为使命,致力于当代艺术研究,是一个艺术推广与交流的国际平台。未来,上海外滩美术馆也将依托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汇聚潮流的地域优势,定期举办以上海外滩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期许发展成为融合艺术、设计和创意为一体的上海新生活美学空间,为民众提供优质的艺术教育和文化休闲资源,以此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建成于1932 年的亚洲文会大楼,不仅是十九、二十世纪中西学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向社会开放的一座博物馆。当年,这幢五层大厦中,设有演讲厅、图书馆、博物馆陈列室,参观者月均7000人。这栋集展览,文化活动以及知识传播于一身的机构,使它成为有别于城市街区中其它建筑,带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场所。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亚洲文会大楼与当时国际重要博物馆,包括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等,都建立了藏品交流和业务合作关系。在促进学术研究、推动文化交流、普及科学知识以及丰富市民生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当时最大的东方学 研究中心,也是上海知名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

1952年,这个中国最早的博物馆停办,其多年积累的20328件自然标本、6663件历史文物和艺术藏品分别构成了今天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的典藏基础;其图书馆收藏的14000余册中西文图书,并入徐家汇的天主教藏书楼,成为上海图书馆的特藏。

2005年,上海洛克·外滩源获得美术馆所在街区的开发权益。为尊重与传续历史建筑所承载的文化遗产,公司决定修缮亚洲文会大楼,并在其原有文化机构的定位之上,注入当代艺术的精神,将其建置为公益性的当代美术馆,作为企业回馈社会之具体实现。

  执掌建筑修缮和设计规划重任的,是曾主持柏林博物馆岛设计的英国著名建筑师David Chipperfield。亚洲文会大楼原建筑设计为当时的英商公和洋行,当年为了突出欧洲西方建筑形式与上海本土相协调,在设计中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装饰与风格,形成独具价值的混合风格。David Chipperfield为了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护这栋历史建筑,在主要建筑立面上都以1932年建成时的原貌为依据进行修缮。

但另一方面,David Chipperfield也考虑现代美术馆的功能需求,修缉一新的外滩美术馆向东进行了扩建,创造出一个首层面向博物院广场开放,顶层为室外露台的崭新东立面,新旧呼应,相得益彰。同时,为了能够满足定期更换的现代艺术展览的要求,设计师对原有空间进行了修改,最大的变动就是通过屋顶天窗的设计,将最上部的三层空间连通起来。至于室内色彩的选用,也遵循建筑原貌,展厅空间均采用浅色调,穿插布置少量黑钢或木质家具,从而为展览提供了一个简洁、宁静的背景效果。

(转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637062.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