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人调侃道,看《一九四二》漫漫的逃荒民众,仿佛是看到了中国股市上那近1.7亿的股民;而对于年底的我来说,套用这个段子,那就是仿佛看到了一份份写不完的文件和总结。而实际上,《一九四二》的诞生肯定与一份份审批文件有关,而《一九四二》的票房也似乎与出品方华谊兄弟的股价相连。当然,这一切只是调侃或者是戏说,是为了在评论《一九四二》时,可以少一些如影随行的压抑。
不知道是因为我的承受力强了,还是因为预先已给自己很多心理暗示,在看《一九四二》的过程中,有感动、有触动、有震动,但真的没有的很多评论里出现的虐心感觉和心理压抑。实际上,在经历了对《唐山大地震》和《南京!南京!》“发国难财”的批判后,冯小刚在处理这个沉重而悲惨的题材时,已经是很压抑自己对镜头中画面的渲染,或许这也应该是写实电影需要的语言。生活已是如此,只有面对并坚忍,才能如同张国立扮演的老财主一样等到希望。
对于苦难,确实可以有不同的表述。可以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那样,选择一种心理治愈,埋葬过去;也可以如《一九四二》一般,选择回到当初,反思痛苦。两者没有谁代替谁的功效,更没有谁高谁低的比照,因为从人类的进步需要而言,既需要疗伤,也需要反省,偏颇了,都回不到一个能令希望重生的方向。所以,真的没有必要争论是否该拍这样的电影,尊重多元化的表达,我们才可以找到电影存在的必要,也才有机会选择得到属于自己需要的那一块银幕。
关于影射,我们其实可以淡化一些政治的色彩,也抛开一些主义的影响。任何历史,都是一面镜子,既照得见近处,也透得到远方;任何灾难,都是过滤人性的筛子,滤得下渣滓,也留得下慧智。人类最悲哀的特点,就是容易选择性忘记,于是乎,也才会有前人的的苦难还会让后人再次沦陷,而影射也好,反省也罢,令人思考总是有价值的。
如同对于《白鹿原》的评说,在谈到《一九四二》时,我又说了太多影片以外的话。不过,这样的话也并非与影片完全没有关系,事关价值观的东西对电影、对影评、对生活,都有相通的地方。好吧,还是回到电影本身,总的来说,这还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展现了这段历史,但没有去过度消费历史中的那些人物。对灾难中主要人物的塑造,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演员的表演也是到位的。但对于一些起过渡作用的龙套角色,我还是觉得没有必要启用太大牌的演员,因为既无光彩还容易跳戏。这一点,如同为本片配乐的赵季平,牌够大但无用武之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