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3:下午五点

标签:
下午五点伊斯兰世界伊朗电影嘎纳电影节娱乐 |
分类: 电影院 |
伊朗电影的朴实与现实,众所周知。在相似的电影审查制度下,伊朗电影人的踏实行动与深刻表达,应该令许多在抱怨声中碌碌无为的中国同行汗颜。深刻,未必就来自于自由表达的空间有多大,而是根植于你对脚下土地与周遭同胞的理解有多真切。你愿意俯身融入其中,还是仅仅愿意仰天长叹,看浮云吹过天空。
这部《下午五点》,曾在2003年戛纳电影节上,夺得评委会特别奖。其导演是伊朗年轻而才华的女导演萨米拉·马卡马巴夫,此前,她还拍过两部影片——《苹果》与《黑板》,都在国际影坛取得良好的反响。萨米拉与其他伊朗导演一样,十分注重细节,关注生活,让自己的镜头始终因为接地气,而不乏表达的力量。
此次,《下午五点》没有聚焦伊朗土地上发生的故事,而是通过对宗教背景一致的近邻阿富汗,来折射出宗教极端的伊斯兰世界里,妇女对自身权利地位与人生意义的觉醒,在一种悲观的画面进展中,悄然述说着那点点希望的存在。
影片里,在一个居无定所的家庭中,宗教虔诚的父亲代表着传统与保守,毫无主张的儿媳妇代表着顺从与忍受,暗中寻求新式教育的女儿代表着觉醒与未来潜在的对抗,被贫病交加夺去生命的孙子则代表着现实的苦难。虽然,影片没有任何激烈的冲突画面,但那种安静的隐忍与对改变的渴望,却带给观众更深切的痛感与更强烈的思考。
有理不在言高,《下午五点》再一次告诉我们安静的力量,思考的深刻。就在这几天,电影中的问题在现实中爆发,一位名叫玛拉拉•尤萨法扎伊的14岁巴基斯坦女孩,由于为女童争取受教育的权利四处奔走而遭到塔利班的枪击。此事立刻引起举世瞩目,在为玛拉拉的康复祈祷的同时,对于平等、权利、生命、信仰的思考,也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