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朋友说,陈凯歌的新作《搜索》不错,是一部接地气的作品。于是,就想着去电影院支持一下,可是因为时间不凑巧,更是因为买到了碟片,最终还是决定在“家庭影院”中观看。看罢,觉得没有进电影院的决定还是对的。
说实话,就内容而言,影片确实似乎接了地气,人肉搜索、家庭危机、情感纠葛、事业潜规则、职场厚黑学……都可以在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对应,可是我却在一地鸡毛中,好半天没有入戏。
若说每个演员的表演,似乎与其身份还都比较符合,即便是不常见的高圆圆的红唇,以及依然僵硬的陈红的表演,好像还都是剧中人该有的,可是整合在一起,总感觉又是不和谐的,哪里出了问题。后来再一想,最大的问题还是一个节奏的问题,剪辑的问题,如果说这一题材交给一位年轻的导演,或许更为适合,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电影是遗憾的艺术,你无法去假设没有在银幕上出现的可能。但电影又是引人去思考的载体,尤其是《搜索》这样的现实题材的作品。所以,抛开《搜索》是一部好与差的电影不说,故事背后所引发的对于人性与生活的思考,还是有意义的。在一出“人肉搜索”而引发的网络“道德暴力”之后,埋葬着最深层的东西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缺乏善意的不信。
当一件事情发生后,人们本能地往恶意的那个方向去想,并举起道德的大旗予以无情的鞭挞,为证明自己立场的高尚而不惜臆想、篡改、筛选或编造。在多数人的形式“正义”面前,个体的辩解毫无机会,众人一致的理解完全压制了真相的诉说,于是真理也变成了头脑中造出来的东西,与生活的真实渐行渐远。
这样的问题是无法用“误解”一词来简单化解的,在思维成见与个性可能之间,依循道德惯性,许多人或本能、或有意地选择相信前者,不信后者。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大众的道德相互依存中,找到一种内心的制高点与安全感。说到底,这种不信,还是在一种在“大一统”概念下丢失鲜明个体的必然结果。找回相信,依然需要回到真善美的原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