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北京•汪峰


标签:
汪峰晚安北京随笔小说诗歌文化 |
分类: 图书馆 |
《晚安,北京》是汪峰的一首老歌,据说,最近老树开新花,成了前一段热门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的片尾曲。在歌中感受得到,作为北京土生土长的孩子,汪峰对他的城市有着怎样一种深情。不过,这里要说的不只是这首歌,而是一本书,作者汪峰,书名《晚安,北京》。
这本书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是随笔集“怒放笔记”,小说“晚安,北京”和诗歌(歌词)集“中国的忧郁”。单就文字的表现力,我以为,汪峰的诗歌,尤其是近期的诗歌最佳,小说次之,随笔垫底。或许这样的排列说明,他本来首先就是一位优秀的具有原创力的歌者,其次是是对生活有着敏锐观察、感触与领悟的文艺青年,最后才是不称职的音乐评论者。
在“怒放笔记”中,汪峰用文字回顾了他的音乐历程,谈了他对摇滚乐的理解。在这些篇章中看得到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科班教育给他的音乐能力与音乐理解的深深影响,其二是他对摇滚乐的个性理解以及追求心中音乐的纯粹与执着。了解了这两点,会更好地理解汪峰的音乐,为什么会有大气磅礴的处理,为什么可以和管弦乐队相契合,为什么有那么对于生活相连的述说,而非一味带着焦躁的批判。
在“晚安,北京”中,汪峰用一种不同于其音乐风格的笔触,描写了一位同龄者对生活的迷惘、失望和无奈。他说过,小说的主人公王凡身上有他的一些影子,但又绝对不是他的自传。我理解,所谓的影子不过是青春成长岁月里,那共通的追逐生命方向的困惑。小说的情节是凄凉的,结局是悲剧的,满纸灰色的辛酸。看这样的故事,需要一点正向的力量打底,去保证远离忧郁和失落。
“中国的忧郁”里,汇集了汪峰十几年来未发表的诗歌与已发表的歌词。卸去了旋律的抒情、高亢与激情,阅读的感觉会相对平静一些。在早期的诗作中,汪峰的文字习惯有一些相对的闭锁,用词甚至是表达的句式,都有相当高的重复率。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文字中的视野,还是表达的方式,都更为开阔和从容。这或许就是时间、阅历的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