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fool•Patti Smith


标签:
纽约诗人朋克摇滚四月愚人佩蒂·史密斯娱乐 |
分类: 音乐厅 |
一点迷幻,一点颓废,重回舞台的Patti Smith,并没有让首次接触她音乐的我,留下难以忍受的重金属印象,反而有几分莫名的吸引,坠入她音乐的陷阱,甘愿在她有点沙哑但却不失温柔的嗓音中徜徉。
可能,上述的印象完全是因为所选歌曲的缘故。只是因为自己的生日在四月,就天然好感地选择了这首《四月愚人》。停下来想一想,或许也因为自己的性格本来也有着几分“愚”的特质:愿意相信,愿意忘记,愿意简单。
总有一些人,天生就是属于艺术的。所以,对他们来说,艺术没有边界的限制,跨界也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Patti Smith就是这样的群体中的一员,诗歌、朋克音乐,都属于她的标识,而无须掂量哪一个标签更符合她。因为,都是她,真实而有才华的她。
【背景】
佩蒂·史密斯 :(Patti Smith,1946~ ),最初的才能集中于诗歌和艺术,出版了三本诗集《7号天堂》(1971)、《柯达》(1972)、《维特》(1973),表现出法国诗人兰波和垮掉派诗人威廉·博罗夫的影响。从1971年开始,史密斯在吉他手兰尼·凯伊的伴奏下举行诗诵会,这一非正式的组合形式维持了三年,直到又有几位乐手加入,变成了一支摇滚乐队。地下丝绒的核心人物之一、出色的先锋音乐家约翰·凯尔,此时成为佩蒂·史密斯音乐上的导师。以朋克之火和诗人式的自我放纵,佩蒂·史密斯迅速成为纽约地下音乐圈中引人注目的人物。但短暂的一闪之后,史密斯迅速在舞台上消失(1979年),直到近十年后才以一张《生命之梦》返回。在诗歌上,佩蒂·史密斯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金斯堡似的滔滔不绝泥沙俱下,但显然缺乏后者包罗万象的视野;另一种是极其简约的干涩凝滞拘束的风格。不管是哪一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处,那就是作者维心的臆想的狂想的气质。
毫无疑问Patti Smith 是朋克女艺人的代表人物。她敏感颓废和暴躁的艺术性格在当时十分引人注目。她的表演完全无视音乐演奏的合理性,神经质刺耳的嗓音在毫无感情色彩的钢琴映衬下,从她软性的嗓子里不可思议地爆发出来,直至支离破碎。
Patti Smith的诗词,敏锐地触摸到了时代冲击下的现代都市青年的情感失落,富有强烈的冲击力。她的音乐将摇滚乐的民粹主义与她充满诡异色彩的诗歌结合在一起,并不太注重音乐的平衡性,声嘶力竭的演唱与重金属般的节奏是她的注册商标。
(转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1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