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前就买了这本书,一直未看。3·11日本大地震,把这本书从书架上震到了我的手中,开始阅读。
对于国人而言,日本是一个太过特殊的国度。地理距离离得很近,心理距离离得很远;历史的积怨沉淀得很深,现实的潮流追逐得很广。于是,一边是动不动慷慨激昂的反日口号,另一边却是在日式消费文化中哈日的浸染。这种矛盾,倒是与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所分析的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有几分类似。
这样一本人类学与社会学色彩很重的书籍,源自于美国政府战后管理日本的需要。应该说,正是这样一种带有科学决策成分的选择,因为顾及了日本的国民性格和民族特征,而在引入西方民主的同时保留了天皇制度,从而保有了日本人内心的精神支持,救了战后的日本,也避免了若干年后,越战、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所带来的摧毁旧政权却陷入无政府式新混乱的局面。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拯救,日本人便始终缺乏彻底的战争认罪态度,军国主义的内容也便一同被保留下来,即便有时是不显露的。
本尼迪克特以一位外在学者的身份,以大量二手的资料和远离日本本土的访谈得出《菊与刀》的分析结论,在当时的条件下,已实属相当不易。她所分析到的耻感文化、天皇的影响、登记制度、报恩与情义、各得其所和各安其分、道德困境、教育与成长的矛盾等内容,都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去理解日本及其国民。尽管有朋友说,本尼迪克特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但即便是在今天,她的研究还是对旁观者有帮助的。借助她的观点,更容易理解日本人所给予我们的那种既重礼仪但又不很真诚的感觉,明白为什么军国主义的缺乏反省或对战争恶行的回避至今还是个问题,甚至对日本人在此次地震中的表现也找到了依据。
我们从小就听到过太多关于二战中的日本人的种种行径。我的老家在东北,也曾是日本占领区,小时候听妈妈讲老故事,也常常听到很多涉日的故事。而这样的讲述,显然比史书中单一的描述更具体也更接近真实,因为其中有人的鲜活与个性的演绎。同样地,《菊与刀》因为运用了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分析方法,也比官样的历史书更少几分模糊或扭曲视线的筛选。
如果多一些了解,我们的反对可能会更多一些针对性,也会更有效果。反对,一样需要智慧,需要对现实的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