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的腔调·胡赳赳

(2011-03-14 21:45:21)
标签:

陈丹青

北京

胡赳赳

腔调

新周刊

杂文

思想

分类: 图书馆

北京的腔调1

      别误会,胡赳赳不是北京人。

      知道胡赳赳,是因为陈丹青为他这本书写的序,感觉他该是一个很好玩,也有想法的人。陈丹青,上海人。

      最近,在看冯唐的随笔集《活着活着就老了》,其中有一篇文字专谈胡赳赳,另一篇文字提到胡赳赳,这还是属于人以类聚吧。冯唐,假名,北京人。

      说了一圈人物,都是文字的好驾手;说了一通籍贯,只想说与文字的性质无关,文如其人,是在先的;文如其地,是不一定的;但人与地接在一起,便看到天了。

北京的腔调2

      胡赳赳,是文艺青年出身,现在也靠着文字饭养家糊口,职位坐到了《新周刊》的副主编,但还是有一个不受杂志限制的博客。说到底,文人也还是需要围观及应和的,清高恐怕只是一个传说。限制级低一些的网络还是给他相对多一些的自由,尽管这与一帮文青肆意的酒桌没法比,而这一本小书,好像很多就出自他的博客。

      胡赳赳的起步是诗歌,那时候的平台是大学文学社。可能与此有关,他的文字中至今也还是有一些诗歌的敏感保留下来。作为媒体中人,胡赳赳的文字不可能不批判,但他的批判火气不大,反倒流露着小聪明和幽默,所以也归不到愤青的行列,读了不上火,或许还会莞尔一刻。

      决定去读这本书,是因为陈丹青序中对他的一段评说,“他太不像记者了:如今各报记者多么有见识啊,能对一部电影轻描淡写说两句,不讥笑,已属稀罕。我不想说挑剔、挑刺、职业性冷漠等等是记者的通病,但赳赳即便不做这一行,也会是个例外:他无可掩饰地善良、易感,从七零后开始,性情单纯的个例,而且过了而立之年依旧单纯,概率增多了,赳赳正是其中一位。”

      我喜电影,我感善良,所以,我去读了胡赳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