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干杯!柏林大街涵芬楼简铭甫书评 |
分类: 图书馆 |
10年前,于网络上,我和铭甫相识。于是,台海的隔阂在我们之间提前消弭。
上海、北京,我们不期而遇着,电邮更是我们惯常的交流方式。至今,我还可以捧着打印纸读着他在那些日子里的思考。而尝到台湾的高山茶,知道北京的潘家园,也都源自他的介绍。
后来,知道他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欧洲;再后来,联系便不知在哪一个时点中断了……
10年后,当初在西安代我接待过铭甫的朋友的母亲重病,万不得已之下,想了解一下台湾是否有某一种少见的中成药。我尝试着找出邮箱的地址,发出一封期待的电邮,可是,没有回音。
这一年,西安朋友的母亲还是撒手而去。而这个夏天,我和他在上海重逢。深夜酒吧中的干杯,我们彼此都回避着什么,更多时,是一种彼此体会得到的无声交流。
https://rkrevg.blu.livefilestore.com/y1mQHBEN8JjIfjB_-iX2mQMFMsgXrlYqv8szZ7-l536kvxZvuZYZEaHl36-Sbhlj5LMHIErJKbj5GnkP3T4wKrxZ7MpRphNqzb9IdlXYuwLGs_QOby51MyHbAZL7bUczTsQAqUqeYnKcywSrONmgqw11w/ganbeibolindajie2.jpg
在暑热渐弱之时,我再一次来到北京,再一次走进涵芬楼。一个不经意,我在书架上看到了这一本《干杯!柏林大街》,而作者就是和我们中断了联络的铭甫。这一不期而遇的重逢令我激动,我赶紧给西安的朋友发短信,相约买一本给他寄到西安。
说实话,如果这本书不是铭甫写的,我肯定不会去买。而这本书带给我的,与其说是内容的新鲜,不如说是对我们这种带着距离特殊重逢的记录。
身边一位朋友扫过一眼这本书说,这书我也能写。听罢,我只是一笑。
或许吧。但我知道,写书并不是铭甫的目的。他为了柏林而去学习德语,而一次次地远涉重洋,而走入一般过客不会深入的生活,当然不是为了一本薄薄的图文并茂的书籍。
我在书中看到你了,铭甫。
干杯!为过去的十年。
阅读中:《老舍的平民生活》,舒乙著,华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