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呼和浩特故乡 |
分类: 小花园 |
这次去北京出差,是今年的第三次。走之前,在书架旁挑选旅途中阅读的书籍,比照许久,我还是放下王蒙的《我的人生哲学》,拿起张承志的《大陆与情感》。只因为,那后一本书里有我的故乡——内蒙古。
在离开呼和浩特前的26年时间里,我是没有故乡概念的。我的父母来自很多年来在内蒙古和吉林之间划来划去的哲里木盟,但那里只是父辈们的根,对我而言,只有对并不熟络的姥姥、姨妈与姑姑等亲人的记忆。尽管,我也算是在呼和浩特土生土长的原乡人,可由于父母在我生长的土地上又是实实在在的移民,于是,我始终没有一个在当地方言语境下生长的空间。在我看来,缺乏那种与生俱来的方言的浸染,就永远与你应该归属的那方土地隔着距离,又怎么可能给自己贴上一枚故乡的标签。
在以家替代故乡的状态下,我走过了26年。1994年那个炎热的夏天,我告别母亲无声啜泣的背影,只身来到上海求学。待一切安顿下来,中秋节也很快逼近校园中的我。在念家的那个夜晚,我参加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老乡聚会,也头一次与故乡二字有了亲密接触。
思念家乡的饭桌上,当然少不了点燃热情的酒。以前在呼和浩特时,我对酒并没有什么感觉,就如同我对故乡没有概念一样。而那晚与同样身处异乡的老乡聚在一起时,却再自然不过地想酣畅淋漓地喊一嗓“拿酒来”!酒过三巡,陌生感已全部被挥发掉,不知是谁起头唱起那首在家乡早已被广为传唱的《蒙古人》。一声,两声,独唱就成了合唱,我内心久闭的通路在歌声中被打开了,故乡豁然间在头脑中放大再放大。我的家,我的亲朋,我对那方神圣土地的熟悉感觉,让故乡两字越来越活灵活现起来。
故乡,真的是离家后无尽的思念与牵挂呀。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象在上海这段时间里,承载着遇见老乡、故交的兴奋,承接着酒后酣唱蒙古民歌的畅快与放松,承担着踏上归乡之途时焦虑与渴望交织的复杂心情,承受着每一次离乡时父母又多一道皱纹牵出的我无奈的泪水。
以前浸泡在蒙古民歌的日子里,我麻木着它的优美与气魄。远离那一方热土后才觉出,故乡有绿色草原标识,有质朴民风托承,有唱彻心肺的民歌牵引,是多么得幸福与美丽。现在,我的办公桌上总放着一盘德德玛的CD,它已经成为我调节心情、熨贴情感的玉器。每当那优美的旋律响起,我的心情就复归安宁,我的思绪就生出云翅飞回故乡。有时,我也会任泪水洗过面颊,但那泪水也只会让我的心更透彻。
如今,我喜欢对朋友说,我有1/8的蒙古族血统。仿佛那样,我就与故乡连着相同的血脉。
写于2003.12.31
(另,今日相册更新内容为阿里山云雾,令我想起故乡的云与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