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朱大可记忆的红皮书涵芬楼书评 |
分类: 图书馆 |
以前,朱大可,只是我在各种媒体专栏中,看到的一个作者名字。偶尔一次,读过他的片言只语,于是记住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作者。如今,从涵芬楼带回这本《记忆的红皮书》,我走进朱大可的语境和思考。
这本书,是朱先生的一个文章集,按文体与主题的不同,共分为七个部分,另加一首诗歌代跋和一篇后记。
我的阅读是按顺序而行的,我的读后感也便按照书的顺序来写吧。
第一辑
这一辑文字,是朱先生关于美学和文学的杂文,文字间不乏专业术语和概念,让我庆幸当初拒绝北师大中文系的保送名额,真是挽救了自己简单的头脑。不过,虽然这样的阅读于我是累的感觉,但朱先生独到的思想,以及对固有概念从不同角度给予的解读,却也激发了我的思考。以下,便是一些我阅读后翻起的思考泡沫。
[洗脚之歌]
脚与颅,是行动与思想的代号吗?实践,比空想高尚。尽管空想在很多时候显得高贵而深刻,但所有结果都要因实践而来。
[隐士的游戏面具]
流氓,本来是一个褒义词,象征着对时局的叛逆,对非正义的反抗,所以,流氓身上流淌的是侠气与傲骨,而非无耻与卑劣。可是,时光闪过,流氓堕落为无赖,英雄也便成了狗熊。一个词语就这么回不去它的原本。至于隐士,还是不要歌颂了吧。现如今,神州大地太不缺隐而不发的“志士”。
[墙的精神分析]
很多概念都是相对的,换个角度,也变换了含义。比如墙,成了围城,由里向外,由外向里,人心之感受千差万别。所以,有了墙,究竟是阻隔了他方,还是囚了自己,还真是不好说。
[迷津与线索]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宇宙与时间究竟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哲学家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认清自己,或是找到一个正确方向而必须想通透的问题。我不说想明白,是因为我们自脱离母体之后,就受教育而离本能越来越远,离明白越来越远。在想不明白之时,就需要对问题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通透的根本不是解答,而是不折磨自我。
[约伯之痛:我们无尽的哀歌]
思想,似乎总是离不开痛苦。因为有思,才会看到现实的残酷;有想,才会感受到现实与精神之间的落差。但如果让思想只是停留在痛苦的层面,却也是表面的。所以,教人忍痛的宗教并不深刻,深刻的宗教或思想,是引人在感受痛苦之后寻到快乐之本。
[灵玉的精神分析]
玉,既坚也脆,真的是像极了感情与生命,所以,以玉作为两者的象征,还算是名符其实。都说,玉要常佩才会日益剔透,换句话说,因为依偎于生命,玉的生命也更有质量。这也像感情和生命,因为另一个生命的呵护而更为光彩,但所依偎的生命若是一次错误,不但失了光彩,甚至会玉石俱焚。
[瘟疫、肺痨、萨斯:疾病美学三部曲]
在经典文学中,病态落在女人身上,引发的是一种招人怜惜的美;病态落在男人身上,体现的却是以命反击时代的痛。所谓的病态美学,不过是人类世界本身病态的存在映证。
[萨斯时代的口罩美学]
SARS,让人类又一次发现自身的无能与渺小,但一番恐惧不过是加速了一次遗忘。
[缅怀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