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国芒果街上的小屋书评 |
分类: 图书馆 |
作者简介:桑德拉·希斯内罗丝,1954年生,当代美国著名女诗人,墨西哥裔,30岁时凭借《芒果街上的小屋》一书成名。另著有短篇故事集《喊女溪及其他》和诗集若干。
译者简介:潘帕,1968年生,生化学博士后,后弃研从实业,闲时读书,偶涉艺文,著有《虚构即现实》。
这是一部与传统的当代中国文学和前卫的中国先锋文学完全不同的小说,没有那么沉重,没有那么朦胧,也没有那么晦涩。它以一名在美国拉丁裔贫民区生活的小女孩的视角,给我们讲述了那里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小故事,在全书读罢,却展现给我们一幅美国少数族裔生活的鲜活画卷。
这样的故事本该是伤感和沉重的,但在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状态下,它们却似乎夹杂着童趣、向往和希望。这样的叙述又是符合孩子的感觉的,而当我们合上书页,将这些短小的故事还原为成人的感受,才会看到生活中的真差别与辛酸。
但如果我们把这样的故事当成对贫穷与凄惨的展示,也便错了,因为在那些破烂房屋拥挤的街道上,依然有着划破迷雾的阳光。而主人公名字中暗含“希望”意义的设计,也表达了作者既想离开更想改变的内心。正如全书的结尾所言:“他们不会知道,我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那些我留在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
有生活的写作,才是鲜活的写作。但如何反映生活,却有着不同的选择。可以如余华那般残酷似刀,也可以如希斯内罗丝这般柔和如水,只要有生活打底,就都是力量。
此书,引发了很多的解读,包括译者也以注释的方式,为读者做了很多含义方面的解释。这样的好心,当然有利于大家更好地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背景,但如果不加限制地延伸下去更多的主观释义,我则不以为然了。因为,它本来就是一部清新的文字作品,过多的主观臆断只会加重文字的负担,背离了作者与生活的本意。
https://tae73a.blu.livefilestore.com/y1mD2i3B9smxTz7VrEmEfKrcJizhMuiFVnIp_gDxFlyjMQIll3wm2BmMPtYN9DT1cKFOyHAgdMC3CjGPRM0rlcMlA5_rtk2LFrIruwhwT_vyiam7Fnuzv30py9cL5PGhg8JjE6DhSWCmkpI9NaryuIdLw/mangguojieshangdexiaowu2.jpg
(节录)芒果有时说再见
我喜欢讲故事。我在心里讲述。在邮递员说过这是你的邮件之后。这是你的邮件。他说。然后我开始讲述。
我编了一个故事,为我的生活,为我棕色鞋子走过的每一步。我说,“她步履沉重地登上木楼梯,她悲哀的棕色鞋子带着她走进了她从来不喜欢的房子。”
我喜欢讲故事。我将向你们讲述一个不想归属的女孩的故事。
我们先前不住芒果街。先前我们住鲁米斯的三楼,再先前我们住吉勒。吉勒前面是波琳娜。可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芒果街,悲哀的红色小屋。我住在那里却不属于那里的房子。
我把它写在纸上,然后心里的幽灵就不那么疼了。我把它写下来,芒果有时说再见。她不再用双臂抱住我。她放开了我。
有一天我会把一袋袋的书和纸打进包里。有一天我会对芒果说再见。我强大得她没法永远留住我。有一天我会离开。
朋友和邻居们会说,埃斯佩朗莎怎么了?她带着这么多书和纸去哪里?为什么她要走得那么远?
They will not know I have gone away to come back. For the ones I left behind. For the ones who cannot out.
阅读中:《记忆的红皮书》,朱大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