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入殓师日本影评 |
分类: 电影院 |
这部影片的故事,就像是在金融危机的今天发生的。大提琴演奏员小林大悟刚刚准备在交响乐团大展宏图,却遭遇乐团解散的局面,心灰意冷之下,他变卖了大提琴,携妻回到山形老家。面对生活的压力,大悟开始寻找工作,误打误撞进入一家被他误认为旅行社的殡仪服务公司工作。
接下来的一切故事情节,似乎都可以被猜到,大悟要克服自己对工作的厌恶,要解决对妻子的隐瞒,要承受来自好友的白眼,要面对是否退出的压力……但故事的展开却又与设想的不同,或许这才是电影的魅力,不同的编导总可以写出不同的人生过程,即便结果是相同的,那过程中对心思的牵扯总有着万般的差异。
这故事,让我想起《六英尺下》,但东西方对于生死的看法显然不同。这故事,还让我想起我的童年。
那时,我们家住在医院大院中,大范围的邻居中有一位看管太平房的赵大爷。虽然,学龄前的孩子们那时把跟着院子里的家庭妇女们在通往太平房的小路上远远地看死人,也当成了一种游戏,但遇到沉默寡言的赵大爷却似乎像是近近地遇到了他看管的死尸一样,有些好奇,更多些害怕,往往会绕着他走,更有家长,甚至把赵大爷当成了吓唬孩子的“武器”。
赵大爷家离我家不远,和曾看护我的一位阿姨恰好住隔壁,而我的父母对他也从来没有偏见,所以,打小我就经常跟着大人们去赵大爷家串门。记忆中,每次去他们家,赵大爷总是一个人坐在另一个屋中喝茶,并不加入健谈的赵大妈与客人们的聊天。当时觉得,那仿佛是刻意保持着一种神秘,可等长大了,才明白那是他刻意的一种回避。
后来,赵大爷退休了,身体也差了,还有些老年痴呆,他留给我们这帮孩子们的神秘与害怕,也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渐渐消失。
https://tae73a.blu.livefilestore.com/y1mayx5MQPCHO7DZrVH9eAXw-s3ZhXLrq-cU5ifkKxwNpSvglCsm8XkRY4-XfPZFOX5hslIGv9AA3KOTSNHC3_G4DMlkhwi_xGdGcWftEZNF3BMRcUxmnwMgJWPiqhA4yorULVQJ4Ru_ZxlhtReuGXimg/rulianshi2.jpg
想来,我们都是缺乏正确生死观教育的一代,而这种缺乏有时看去似乎又是全民族的,而非我们自己身处的世代。若是在这样的认识下去看《入殓师》,平凡故事下的感动,其实来自于对生命包括死亡尊重的找回。
片中的入殓礼仪饱含着对逝去生命的尊重,比之中式葬礼上那喧闹做给活人看的环节,这种全家人聚在一起满怀思念送别亲人的场面,更加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对亲人的抚慰。
每一个生命在这世界的经历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曲折,每一次对生命的告别都不免蕴含着这样那样的悲痛,但如何面对,则映射着人对生命认识的不同。《入殓师》在本届奥斯卡颁奖礼上之所以能获得最佳外语片,除了东方元素的个性之外,那对生命价值的普世认识,才是融通文化间隔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