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法国潜水钟与蝴蝶 |
分类: 电影院 |
这又是一部名字中带“蝴蝶”二字的电影。本来看这部电影还在我评论过的那部台湾片“蝴蝶”之前,但一番周折,却让它落在了后面,原因还是盗版的质量问题,中途罢工,只好另行选择,另行购买,这一另行,就落后了。
这是一部根据同名书籍改编的电影,真人真事:1995年,法国时尚杂志ELLE的总编辑,43岁的吉恩·多米尼克·鲍比正处于事业与爱情双得意的时期,却不幸突因脑干中风引发闭锁症候群而全身瘫痪。躺在病房中的鲍比,四肢萎缩、嘴歪舌呆、纱布盖住右眼,最后还被医生用针线缝合,仅剩下左眼眼皮能和外界沟通。在语音矫正师的耐心训练及友人的细心协助下,他靠着眨动左眼,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用仅有的生命力量费力地细腻地描述了他的内心世界,写下不寻常的回忆录——《潜水钟与蝴蝶》。书籍出版后10天,鲍比辞世。
该回忆录本身就是一部畅销书,2007年被改编为电影后,也是好评不断,相继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法国吕米埃电影奖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两项大奖,第65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在某种程度上,影片的题材决定了其情节的沉闷,但导演朱利安·施纳贝尔运用娴熟的摄影镜头,现实与回忆、真实与幻想的切换,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甚至鲍比内心独白以及以其模糊而有限的视野做镜头的处理,还带有某种诙谐的成分,削弱了题材本身的沉重。
潜水钟与蝴蝶,注定是两种生命的象征,我无法用己心去揣度鲍比的真实想法,但沉浸在影片那散文化的镜头语言中,我分明还是感受到潜水钟所代表的生存压力与生命限度,以及蝴蝶所预示的那份心灵与生命的自由。
虽然,我自己的那点病床经历与鲍比相比不足挂齿,但这多少让我的观影感触多了一些感同身受。是的,人只有在失去后才会感受到原本被认为天经地义和理所应当的生活成分,但此时,是选择潜水钟式的压力,还是选择蝴蝶式的自由飞翔,主动权依然在自己手里。在只有一对眼皮能动的鲍比面前,我们其实应该和他一起思索,面对生活的折磨,我们该选择积极的面对,还是消极的抱怨。我们或许无力改变世界,但我们一定有力量改变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