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孔子子曰《论语》文化 |
分类: 图书馆 |
“五四”以来,我们一直在破与立之间徘徊。结果,传统丢了,新制却未见成形。其实,新的时代不会完全脱离传统,传统也要随时代进步。扬弃,不是推倒重来的丢弃。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育,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老师要有思想,学生要有思考。知识不难学,难的是把学到的知识消化好,变成自己的内在。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这不是让人去消极,而是讲,人要知道自己能为什么,不能为什么。力能及,不为,那是自甘消极;但力不能及而硬为,则是要出事的,不是罪,就是病。所以,做力所能及之事,并以此知足,可常乐。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人快乐不快乐,与物质基础有关,但又不是绝对地关联。快乐,关键还在一个心态,在一个是否明白快乐实质是什么,否则,贫亦悲,富也空。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可傲;但不能失敬,更千万不可自以为是。殊不知,林子大了去了。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真话有伤害力,大体因为对方不愿听、会错意,或是把说真话之人的目的与态度敌对了。
[子曰:“人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很多时候,我们都以理想很远为借口,对其放弃。其实,再远的目标,只要一步一步朝它走,也是在逐渐地接近着。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不敢自比圣与仁,是因为他为圣和仁树立了高标;后人树孔子为圣人,有尊的成分,但更多是背靠大树好乘凉之念。孔子成了道具,思想也就退其次了。
[子曰:“奢则不孙(逊),俭则固。与其不孙(逊)也,宁固。”]
奢也好,俭也罢,都需要一个对生活正确的态度。态度对了,奢也孙,俭不固,各有各的快乐。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有时,不是我们不愿做君子,而是被小人牵着鼻子走,以小人之道回应小人,忘记了坦荡荡的舒坦。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威在外,用力;威在内,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