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孔子子曰《论语》文化 |
分类: 图书馆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是自己的事,就像那快乐更是自己的事。但读书的功利目标在,也只能让这快乐变了方向。所以说,什么典都是相对的。快乐教育,在现实利益目标之下,也总是矛盾的。
血统论与门当户对,都有些听上去不入耳(主要是与革命的思想比),但细细一样又有着不少道理。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影响最大的榜样,这才是血统论的本质。不是说游泳高手的孩子一定擅水,而是说他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耳濡目染很多。所以,对待孩子的毛病,父母该多反省自身。当然,这也不是否定人不能走出自己的生长限制,只是,那会难一些,需要克服许多内在的因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至于孝弟是否仁之本,大可商榷;但无孝而非仁,恐怕是无疑义的。其实,本立而道生,类似于宗教。人的确应该在心中心存某种敬畏,由敬畏而限制实践那些不良之行。人无本,心无畏,什么坏事都会干出来。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当然是不仁的,因为他的仁全用在了自己身上,他人不过是成己之仁的工具。如此说来,许三多可能会是孔子欣赏的对象吗?但,木讷有余而不明事理,恐怕也谈不上仁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做好自己是最基本的,与人与己双重标准更非正确之为。可往往是,责人易,责己难,或是,责人而忘己不足。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不管什么,做人是第一位的。父母一直这么教育着。虽然,很多时候,会觉得委屈和吃亏,但在更长远的时间里,内心是坦荡的,快乐是长久的。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讲德与色并列而谈,这心理有多健康呀!而以德代色,也不是让人戒色,无非是上个层次而已。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里,李先生还原了一个真的孔子。不过,在交友这一点上,我欣赏李先生的还原,却不苟同孔子那太多势利或功利的交友观。交友当有学习、提携之效,但更多的还是一种精神的支撑与相互温暖。或许,我们对友的理解相异?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对逝者缅怀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只要心在。但懂得尊敬,懂得对生命的尊敬,一定是文明社会的要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关于贫与富,对当今这个贫富悬殊拉大的社会很有意义。对此,找到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远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是自省式的人,但了解别人的目的又是为什么呢?还是期望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有个好名吧。所以,话说得好听,但回到了反面。其实,了解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若对自己了解透彻,还怕别人给自己什么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