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
分类: 红茶坊 |
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
“南京大屠杀”,是一段惨痛的历史,也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一段不该被忘记的历史。
几个月前,我在北京观看了美国人眼中的《南京》;几天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在事件发生70年后终于出版;就在此刻,海内外的电影工作者,还在紧锣密鼓地拍摄着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
一切都是为了纪念,虽然来得太晚,但还远远不够。因为,无论是在期望以时间来淹没这段历史的日本,还是在习惯于关注自己身边那些局限历史的欧美,甚至是最不该忘记这段历史的中国,相比于奥斯威辛集中营,“南京大屠杀”被认识与重视的价值都被有意无意地轻视了。
纪念,有苦痛的缘由,但绝对不应止于苦痛的层次,更何况,时间真的是可以削弱痛感,让一切不用心的纪念流于形式,转为麻木。
在今天这个日子里,除了70年前牺牲了生命的30多万同胞外,我们还应该记住一位在历史面前是那般柔弱、在人性面前却又是如此伟大的女性的名字——张纯如。
正是这位从小在美国长大、时年25岁的文静女孩,用自己执著的努力,写就了一本用翔实史料支撑起来的专著——《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使得“南京大屠杀”在发生60年后才在震惊中被西方世界所了解,并进而得到持续的关注。纪录片《南京》,便是这样一个背景的延续,而其中也包含着许多对张纯如的致敬。
在《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7年后,张纯如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样的告别与她笔下记录的曾经救助南京市民的沃特琳女士的选择如出一辙。我们当然可以去探讨,她们生命中的忧郁因素,猜测她们性格中的脆弱成分,但我们千万不该忽视的是“南京大屠杀”事件在她们的内心留下的创伤,以及周遭社会那些忽视历史的力量所带给她们的绝望。
如今,我很期待年底将要上演的那一部带有记录性质的影片《张纯如》,希望她生命的光芒自天堂照亮我心底逐渐暗下去的角落。
相关链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2-11/222314498813.shtml
http://ent.sina.com.cn/m/f/f/zhangcr/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