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死不如赖活着

(2007-10-18 00:06:00)
标签:

好死不如赖活着

影评

纪录片

艾滋村

分类: 电影院

 

这部纪录片的镜头聚焦了中国农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马深义、雷妹夫妻和他们的三个孩子——大女儿马宁宁、二女儿马荣、小儿子马占槽;不普通的是,家庭的五个成员中,除刚上小学的大女儿马宁宁外,其余四人均是艾滋病感染者,夫妇俩的感染源自卖血,两个孩子则是母婴传染,他们一家生活在河南的那个“艾滋村”。

在决定观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有过犹豫,很是担心会看到一片泪水和凄楚。因为,那种最常见的居高临下式的同情,只会让观众随着编导游街示众般的镜头,贩卖出最廉价和自以为是的伤感,然后,再用貌似崇高实则不平等的的同情心,在情感深处对主人公造成现实的伤害。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编导陈为军没有滥用他的镜头,也没有滥用他的同情,而是从平等的角度,真实而有节制地展现了一个家庭在一年间艰难而努力的生存状态。

孩子尚处于懵懂的状态,对未来的困窘还没有感觉,但在马深义夫妇身上,虽然有被疾病和困苦压迫出来的疲惫、焦灼与泪水,却没有怨天尤人的抱怨,也没有自甘沉沦的颓丧。在灾难面前,他们选择了承受生活,而不是毁灭或回避生活,这是影片传达出的最有力量的表达与思想,也是市井百姓最伟大的人性光芒。难怪一位美国观众会说,若是在美国,马深义会成为一个英雄。

对发病而逝的妻子,对唯一健康的大女儿,对两个对自身疾病茫然无知的弱小生命,马深义都倾注了足够的爱,并尽自己的所能为身后事做着更好的安排,而接受拍摄也是缘于他内心对家人的这份爱,因为更多的关注意味着生活处境的改观。我们可以说,马深义接受拍摄是有心眼,但这样的心眼不过是一位贫困丈夫和父亲的不得以而为;我们可以说,马深义不过在尽着他的本分,但这样的本分在现今时代不是被许多人都遗忘了吗?

因此,对于马深义带着一脸疲惫的生存实践,我不只是单纯地感动,更有一种深深的敬重。

影片结尾处,陈为军与马宁宁关于家人健康及艾滋病的一段对话在海外曾引起过争论,我倒是支持陈导的处理。首先,陈为军与孩子探讨的只是孩子已经知道的事实,而非在残忍地揭开一个需要维护的秘密。其次,让孩子了解事实并进而正确地面对现实,是马深义身上那种朴实的爱与生活态度的延续,这与为孩子搭造一个脆弱、虚假的“世界”相比,更具人性关怀的意义。

同情,需要平等;困苦,不只需要泪水回应。我们是互相支撑的人,而非救世的神。这既是观看影片时的思考,也该是影片之外生活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