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新疆普氏野马动物保护车祸 |
分类: 红茶坊 |
“新华网乌鲁木齐9月1日电 (记者赵春晖)1日1时左右,又一匹放归的普氏野马在新疆216国道上遭遇车祸殒命,这是半个多月来,在这条路上死于车祸的第三匹普氏野马。”
这几天,上面一条短短的消息揪着我的心。因为,去年的这个时候,在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我曾经和那群普氏野马有过近距离的邂逅。我担心,镜头中留下的健美躯体是否已经在血泊中冰冷、僵硬。
216国道,自北向南穿过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这条道路是自喀纳斯返回乌鲁木齐的必走之路,也是很多向内地输送新疆水果的大客车的必经之路。道路平坦而空旷,车辆并不密集,因此车速都非常快。野马三、五成群,常在道路两旁穿行,除此之外,还有野羚羊和水鸟共同居住于此。这里,是动物们的家园,我们只是不速的闯入者,理应心怀畏惧,小心谨慎。
进入保护区,提示性的标牌随处可见,但即便如此,并不是每个人都在过目后入心。我们的客车司机就曾在停车后,用石子击打过野马,而被我们批评和制止。
我愿意相信,野马被撞只是简单的事故;但是,如果在保护区中,司机们可以减速行驶,这样的悲剧还会发生吗?
这个世界是人类的,又不仅仅是人类的。和谐,不只是人与人追求的境界,更是人与自然该追求的境界。或许有时,宏大的道理离生活很远,但每一次现实的毁坏都是对未来彻底毁灭的累积。
人类必然要承受自己因短视而带来的惩罚。
[背景]
普氏野马原产于我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干旱荒漠草原地带,因此又被称为准噶尔野马或蒙古野马。它的体型健硕,体长约2.8米,高1米以上,体重约为300公斤。体毛为棕黄色,向腹部渐渐变为黄白色,腰背中央有一条黑褐色的脊中线。鬃毛短硬,呈暗棕色,逆生直立,不似家马垂于颈部的两侧。从比例上来说,头部较大而短钝,脖颈短粗,口鼻部尖削,牙齿粗大,耳比家马小而略尖。额发极短或缺如,不似家马具有长长的额毛。腿比家马的短而粗,腿内侧毛色发灰,蹄型比家马小,高而圆。尾基着生短毛,尾巴粗长几乎垂至地面,尾形呈束状,不似家马自始至终都是长毛。此外,普氏野马的染色体为66个,比家马多出一对。
由于普氏野马生活于极其艰苦的荒漠戈壁,缺乏食物,水源不足,还有低温和暴风雪的侵袭。而人类的捕杀和对其栖息地的破坏,更加速了它消亡的进程。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野马的分布区急剧缩小,数量锐减。1974年、1981年和1982年,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大学等单位先后组织考察队,深入到准噶尔荒漠、乌伦古河、克拉麦里山、北塔山等野马产地考察,并结合航空调查,力求找到野马,结果令人失望。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如果自然界还有残存的野马,其数量也少到不能形成种群,因而不足以保证一个物种的生存,所以野生的普氏野马很可能已经在自然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