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五年前加入WTO所做承诺的一部分,这个年底前中国将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这意味着,对老百姓而言,在为手中的闲钱找个去处时,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都是可选择的。
虽然,我也是大金融领域的从业人员,但我对国内的金融机构基本上没什么好感。这样的恶感,不是说我不爱国,事实上,我那点可怜的“养老钱”悉数留在我所诟病的国内机构中;这样的恶感,还应把除招商银行排除在外,这个排除不证明我是招商银行的内部人或者是关联人,尽管我是它的客户。
掐指算来,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上海银行……,几乎都让我动过投诉的念头,或实施过投诉行为。表现好一些的,在投诉后,据说“为我”作了个例的灵活处理;表现差的,当然是依然故我,或是反怨我没事找事。
自我感觉,我还真的不是一个娇情或多事的人,但我也是一个不容自身合法权益被肆意践踏的人。所以,对不合理的程序,我一般只是动动投诉的念头,采取“用脚投票”的抗议方式;而对于在不合理程序之外的更为不合理的漠视客户的行为,我是坚决予以反击。
说来,能和这么多的国内银行产生“缘分”,可不是我多有钱,而是那现在和曾经呆过的单位所为。这种单位行为后的关系业务和相对垄断,恰恰是造成国内金融机构自大麻木的重要原因。试想想,如果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它们还敢把自身的方便放在高于客户权益的高处吗?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向外资银行开放金融业务,应该是在国内银行业务的池塘中引入了数条“顽皮”的鲶鱼,肯定有助于推动银行业的竞争。没有竞争的市场,受气的永远是顾客,所以,这样的开放不只是老百姓多了理财渠道的选择,更会得到行业竞争带来的服务益处。
虽然,在气头上,我也对国内银行不止一次说过,“等外资银行进来,让你们都倒闭”的狠话;但说到底,我还是真的愿意看到它们翻然悔悟。若非要逼这我把那点“养老钱”挪到外资银行去,即便它们没感觉,我也会真的痛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