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分别在北京和上海观看了两场现场演出,北京的是话剧《白鹿原》,上海的是多媒体音乐剧《电影之歌》。在此,我并不想就演出的内容发表观感,而只想说一说两次演出结束时,那天壤之别的谢幕。
我一直喜欢看现场演出,因为人物的鲜活,因为台上台下近似于气场的互动,还因为演出结束谢幕时,演员与观众面对面用掌声所表达的那种欣赏与相互感谢。那夜,我在北京人艺的首都剧场便再次体验到这份欣赏演出后的满足感。
当《白鹿原》的演出结束,在主演濮存昕的主持下,从普通的群众演员到特邀的陕西民间艺人,再到各位主演,谢幕在观众的掌声中有序地进行,演员与演员之间,演员与观众之间,都交换着彼此的尊重,交换着对艺术的尊重,和谐而美好。另一位主演宋丹丹在谢幕结束退向后台时的那一摆手,就如同熟人告别时的举动一般亲切。
大约两周后,我在上海大舞台经历了又一次谢幕。一开始,群众演员和一般配角的谢幕还算有序,但当由个别腕儿出演的配角谢幕时,情况骤变。苏有朋的歌迷蜂拥地冲上舞台,用鲜花和镜头围住他们的偶像,全然不顾周围其他演员和台下近万观众的存在,顷刻间,把舞台变成了追星的空间。张靓颖的歌迷见状也照样复制,顿时,舞台一片混乱。现场的保安显然对此没有思想准备,等他们缓过神开始试图发挥作用,一切已经到了无可收拾的地步。结果,演出的主演根本没有谢幕的机会。看到陆毅、张信哲在嘈杂的人群旁尽职地唱着剧中的主题歌,看到袁泉在舞台远处的一角自娱自乐般地随着旋律轻舞,我的内心在那一刻真的是充满对这些无德歌迷的鄙视,因为他们彻底毁了一个本该完满的谢幕。
我不追星,所以肯定无法理解大舞台上歌迷的疯狂。莫非,喜爱就是要如此对偶像表达情感上的“占有”?两次谢幕上的差别,断然不可用代沟或区域差别来解释,唯一的解释只有素质的差距。我想起一句话,距离产生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