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后,我在办公室失态了,泪水冲出眼眶,让我不得不摘下眼镜,用纸巾拭泪。
这几年,家里事故不断,不但父母的金婚纪念静悄悄而过,就连一张全家福也一拖再拖,用了4年的时间才完成,而完成时,虽然笑容真实,却也是物是人非。有时,突然间想到父母的日渐衰老,内心会有一种遭到痛击后的郁闷与伤感。
高考的变故,让我与父母又一起多生活了8年时间,但想飞的梦想,还是在我26岁那年把我带离了父母的身边。直到离开前的一顿午饭,我才意识到“离开”二字原来没有想象中的简单。
如果当初真的理解“离开”的全部内涵,我会不会依然这样选择?其实,人都是后知后觉的,这样问,也没有实际的意义。回头想想看,当初父母何尝不是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我现在的经历或许只是一种重复。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由此来看“离开”,应多一些正面的感受。只是牵挂以及无奈,还是在物理距离后成为如影随行的陪伴,也好,这样的“折磨”中,对亲情的眷恋会更深更真。
在离开后从不间断的探家间隙,一直苦劝着父母来上海我的小家看看。其实,从来没有奢望他们会留在我的身边,因为我内心明白,上海不是他们的生活所在,自私地留下他们满足我对亲情的渴望,便意味着逼迫他们离开自己的生活。可我还是坚持着想让他们短期来住住,就是希望让他们在真实的感受中留下对我的放心。
日前,我的劝说又一次没有成功。我没有再去探究父母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转而尊重了他们的选择。或许,让他们知道,我的小家的门随时为他们敞开着,“离开”的距离也就趋近于零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