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儿中国退步集宋体自我否定 |
分类: 图书馆 |
陈丹青在《退步集》题为“教育”的最后一组文字中,纳入了他自清华大学的《辞职报告》以及附件一、二,作为全书的结尾。读后,也属放弃大学教职的我深有同感。虽然,我的离职远没有 陈先生那般与体制的不愿适应;但是,不适应总是有的。
当初,我在生活窘迫之时选择留校任教,虽有贪慕学校名声的虚荣考虑,但这种虚荣却也是承受了诸多的困难,包括薪酬的低廉与住房的无望。因为觉得内疚于一起共苦的家人,也曾潸然泪下。然即便如此,我还是低估了学校的体制与环境。当我逐渐感觉到行政凌架于教学科研之上的种种不舒服,意识到生活依然成为影响教学的不稳定因素,直至受打击于论资排辈的职称评定后,我还是选择了一次自我否定后的出逃。
自我否定,否定的不是自我能力,而是当初的选择。陈先生在他的文字中对辞职写得很平和,尽可能不去伤害到任何具体的人。单从文字中,我了解不到陈先生离开时的内心真实感受,但凭他审慎的措词中可以推测,同样是否定当初选择的陈先生,一定也有着非常矛盾的心情,在具体而感性的人物与人物背后执行的冰冷的体制之间,有无奈,有困惑,有懊恼,有为难,有心酸,有失望,有沮丧,有不甘,有希望与憧憬无以落足的空空落落吧。
以我的真实感受,对自我选择的否定,是痛彻心肺的。那种出逃,完全没有轻松的感觉,而是一种近乎于将理想埋葬一回而不知何时重生或有无重生的折磨。我当时在作出选择时,曾经又一次痛哭,与前一次生理层面的哭泣不同,这一次的哭泣是心理层面的。但我想,那些对我的出逃或目睹或评论或以为受到影响甚至是背叛的看客,没有一个真的是了解我痛苦的内心的。
我有幸接受了中国最高学历的教育,坦率地说,我目前的生活状况也直接受惠于这一教育背景,但若让我说一句对它的赞美,我真的是说不出口。如同陈先生深刻分析得那样,我们的教育在教条与功利中陷得太深,并因此而远离教育的本质太远。我不懂美术教学,但就经济学与金融学的教育来说,毫无企业、金融机构从业背景的教师们,在学了书本后,再照着书本添塞给学生,并继续着,写出新的远离实践的书本,再完成如此这般的一次次循环,其价值究竟何在?大学,本是启迪思想、予人方法的场所,可是填鸭式教学却屡屡存在,大学就不过是应试教育在更高台阶上的继续。研究生教育,理应是培养科研精神与科研水平的园地,但应试教育的惯性以及揠苗助长式的文章发表要求,彻彻底底扭曲了培养的目标,使之充斥着浮躁的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