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授的帖子
屠呦呦难题是如何解决的?
这个工程就像百米赛跑,有人在开始领先,有人在中间领先,有人在冲刺时领先,并不是一个人一直领先。课题组成员中也是交替领先,相互启发促进的。这四个人如果有一个人获得院士或国家大奖,那就意味着另外三个人处于青蒿素发明者的次要地位。几十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这个难题最终被美国人解决了,方法非常简单。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越美战争期间,为了帮助越南打击美国,克服越南境内多发的疟疾,1967年5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组建攻关小组,聚集了当时全国所有药学专业的专家,有数百人参加。后称《523工程》。经专家们的日夜奋战,终于研制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也因此成为目前世界上化学一类药,唯一由中国人研制的。
由于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成果的归属并没有引起重视。八十年代,逐步有了成果意识,就有人提议,既然青蒿素的药学意义这么大,应该像盘尼西林一样,申请诺贝尔奖。结果申请报告被诺贝尔评审委员会退了回来,理由是一个奖项最多有三个人并列申请,不授予集体。当年“523工程”的主要参与者又经过激烈讨论,最后认为最大贡献者为四个人,缺一不可。以四人并列重新向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申报,结果由于不符合要求被退回。不然的话,也许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上就有零的突破了。
接下来的许多年,这四个人分别多次申报院士,结果都未获成功,原因是,四个人中不管谁申报,另外三个人都会举报他,认为自己是青蒿素的最大贡献者。我参加过一次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教授申报院士过程(四个人之一),结果因为另外三个人的举报没有成功。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屠呦呦没有评上院士,没有获得国家科学大奖的原因。这四个人如果有一个人获得院士,或国家大奖,那就意味着另外三个人处于青蒿素发明者的次要地位。几十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这个难题被美国人解决了,方法非常简单。2011年,素有美国医药届诺贝尔奖称号的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来到了中国,了解青蒿素发明者情况,同样遇到了四个人争持不下的情况,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给四个人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谁应该获得拉斯克奖?第二个问题:如果你获得不了拉斯克奖,你认为其他三个人中谁最应该获得。结果出来了:第一个问题毫无疑问都是认为自己最应该获得拉斯克奖;第二个问题,有三个人都写的屠呦呦,结果,这一年的拉斯克奖给予了青蒿素发明者,中国专家屠呦呦。拉斯克奖建立了大半个世纪以来,共有300多位获奖者,其中四分之一后来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这两个问题是不是最科学不好评论,但是它解决了几十年以来的难题。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难解决?确实非常复杂。记得当时李国桥申报院士的时候我就是问的这个问题:答复是:这个工程就像百米赛跑,有人在开始领先,有人在中间领先,有人在冲刺时领先,并不是一个人一直领先。课题组成员中也是交替领先,相互启发促进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