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为什么被嫌弃?

标签:
萧红端木蕻良鲁迅萧军文化 |
分类: 历史档案 |
文/何弃疗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出现了东北作家群,但萧红疏离于国难时局之外的创作,一直不能被称作是主流。可作为女性作者,她还是博得了在文学史上的一席之地。
电影《黄金时代》让诞辰103年的萧红又火了一把,作为半科班的中文系毕业生,好歹算学过几节文学史,对萧红也略有研究。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算是非常忠诚于史实了,也忠诚于每个人物的性格,甚至扮相。在我曾见过或采访过的一些当中人物的后代,真的长得跟电影中扮演的他们的父辈很像。
这部电影适合中文系学生拿来当背景资料看,可以说是一部民国名人谈话录,但过长的时间和过于文学性,也就决定了不可能与商业片分庭抗礼。
继续说萧红,其实目前热衷于议论她的人大多并没有认真读过她的作品,包括我自己数年前为了论文而“恶补”她的《呼兰河传》、《生死场》等等,现在也记忆模糊,说实话她那种散文化的小说可读性并不强。
唯独印象深刻的一篇却是作者的一个短篇——《回忆鲁迅先生》,我一直觉得这是所有回忆鲁迅的文字中写的最好的。
萧红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他的笑声、走路的样子、吃饭、喝茶、吸烟、看电影、逛公园、对色彩的见解、生病、讲鬼故事种种。
直到很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其实我们都被九年义务教育课本给洗脑了,觉得鲁迅就是一个穷困潦倒每天与当局斗争的革命斗士,其实他是一个文艺的、小资的、有品位的男人。
对于落魄的萧红萧军来说,鲁迅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于萧军更多的是文学之路上的提携,但对于萧红可能还有着更多层次的意义。
许广平怨她,说她总是不请自来,一来就坐半天,打扰鲁迅休息。许先生即使再爱才,估计也受不了一个年轻却不知轻重的女子整天的在自己家里跟自己老公说话。
八卦无从考证,萧红确实敬爱鲁迅,她写的鲁迅颇似孩童在与别人称说自己的父亲,充满了敬意与爱意。这与她一生都在寻求的父爱式的庇护不无关系。
作为一个在原生家庭中缺失父爱甚至是极度缺爱的女人,在她之后的人生中对爱的要求就是成倍的,如果有人给她一点爱,她就会全身心地去爱,同时渴望对方也全身心地爱她,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所以她一次次地失望,一次次地痛苦,一次次地孤独,而男人往往对这种女人是会感到可怕的。
她一生都在感情生活中寻求父爱式的庇护,对男性依赖性强,性别独立意识弱,也因此难免被嫌弃的遭遇。
在她的作品中,她对父亲的态度始终是极其矛盾的:在宣泄对父亲的不满的同时,又不断地塑造着想象中的慈父形象,以满足自身情感安慰的需要。这种缺失又让我们看到爱情生活中的萧红极其倔强和非常软弱的矛盾,这是她一生最大的心理悖论。
话说总遇人不淑的话就该想想自己的问题了,前面陆哲舜、汪恩甲这两类明显的渣男就无需再提了,可以说说萧军,萧红生命里那个最重要,“最爱”的男人。
一个邋遢潦倒的孕妇,和一个报馆文青,天雷勾起地火的相爱了。不过电影明显对人物进行美化了,以爱情的名义。实际上在认识萧红之前,他早有原配和两个孩子,在一起之后也出轨不止一次(这个在电影中有呈现),对这种文艺青年的爱情有一个基本感受就是,爱的死去活来,折磨的死去活来,前一秒还在但求同年同日死,后一秒就是你不懂我,你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爱我。。。。。。
然后二萧就这么莫名其妙分手了,小三端木蕻良上位了。这个时候萧红累了想结婚了,在和端木的婚礼上,萧红都这样说:“掏肝剖肺地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历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这是怎样情商的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
还有一个理论说是你的父母怎么对你的,你将怎么对你的孩子。一个在原生家庭里没有感受过什么爱的萧红,可以说基本是没有什么母性的。
她两次怀着前任的孩子跟后任在一起,而且她对于自己怀孕的事实丝毫不顾忌,孩子生了之后不是送人了就是莫名其妙死了,电影里情节是这样,她的第一个孩子在医院生下之后护士抱给她看,她在病床上弹出好远,好像那不是她的孩子而是个怪物一样,也许这种文艺青年不需要什么世俗的母性吧!
萧军在萧红死后多年回忆她,作为六年文学上的伙伴我怀念她;作为有才能的作家我惋惜她;如果作为妻子,她离开我,我并没有什么遗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