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美国人素质低?为什么德国人素质高?

(2014-08-19 12:55:30)
标签:

教育

文化

德国人素质优于美国人

时评

分类: 国际视野

为什么美国人素质低?

 

为什么德国人素质高?

 

 

 


薛涌


Thomas Geoghegan是哈佛法学院训练出来的著名律师,2005年拿着马歇尔基金的钱到德国作研究。不用说,他属于美国精英中的精英了。看他的书就知道,他对欧洲的文学、历史、乃至古典音乐(具体到某一位指挥家),都相当熟悉,可谓学富五车。可惜,他象一般的美国人一样,外语训练很少,拿着如此有名的基金的钱专程到德国作研究,居然德语的日常会话和阅读都不过关,只能依赖会说英语的德国人来了解德国的情况。所以,当他到达法兰克福、上了高速列车后,面对满满一车厢德国人,自知无法和人家交流,就在一位二十上下的青年的身边找了个座位打起盹来。这个青年的穿着和同龄的美国人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一个人在那里埋头读书。这是美国列车上难得的情景,除非你生活在波士顿这类“脑力中心”。等Thomas Geoghegan半个小时后打盹醒来,发现那位青年还在那里读书。他以为人家一定是在做功课,就好奇地偷看其本文,结果发现自己居然全能看懂。这不是因为他的德文一下子大为长进,而是人家读的是著名历史学家吉本的英文原著《罗马帝国的衰亡》。在美国这个年龄的孩子中,恐怕常青藤的学生才会以这样的经典自娱吧。这大概是德国精英大学中的文科优等生了。Thomas Geoghegan见到了懂英文的德国人,抑制不住好奇,就和这位青年攀谈起来。结果发现,这位青年并非洪堡这类名校出身,而就读于低端的技术大学。而且他也并非文科学生,而是工程专业,只是觉得自己应该懂一点罗马帝国的历史,所以才专心致志地捧起这一名著来。


Thomas Geoghegan在震惊之余,告诉这位青年自己要写一本关于德国的书。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两人就德国的政治和文学进行了详细的对话。那位青年还特别推荐Thomas Geoghegan去读海涅关于德国人的性格的论述。最后话题转到美国。Thomas Geoghegan发现这位青年从篮球到总统政治几乎无所不知。乃至他惶惑起来:如果在美国一个这样普通的大学,这样的青年怎么可能存在?


这一巧遇,对比再鲜明不过了。哈佛大学法学院出身的大律师,拿着著名的基金经费来研究德国,碰到一位德国低端大学的普通本科生,两人不能用德语交流,反而要说英语。美国这位精英的精英,不用说读吉本这个档次的德文版的图书,就是一般的报纸阅读也很困难。德国这个学生,反而读起英文名著津津有味。这绝非一个巧合。根据统计,78%的德国人每天读28分钟的报纸。在这个近8200多万人口的国家,报纸订阅数到达2300万,3.5个人就有一人订报。相比之下,美国三亿人口,报纸订阅数仅仅3400万,快9个人才有一人订报。德国的报纸不仅厚,而且充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显得非常严肃。美国的报纸,则充斥了彩图,似乎只能通过图像才能吸引人的阅读。互联网虽然同样对纸媒形成巨大的冲击,但在欧洲的“毁灭性”要比美国小得多。因为欧洲人习惯于严肃阅读,网上短促的信息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法国,书店里摆着的畅销书不是小说,而是散文(essais)。法国的学校从小就训练孩子如何写这种高雅的文体、如何发展出复杂的论式。在美国的学校呢?学生能识字就算谢天谢地了。来自硅谷的美国人到了巴黎,和法国的同事坐下后,吃惊地发现对方居然把铅笔盒拿出来!


对Thomas Geoghegan的震惊,我这个在美国教书多年的人深有体会。我所在的大学,大概就相当于德国这所技术大学的层次了。你要是指望普通学生能用任何一种外文阅读《罗马帝国的衰亡》,那简直是白日做梦了。能用英文(即自己的母语)读这种书自娱的也寥寥无几。大学居然不要求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外语。道理也很简单:许多学生连掌握英文都有困难,你再要求他们外语,他们就无法毕业,最后不得不转到不要求外语的大学去,你就没有生源了。即使是在精英大学,情况也相当糟糕。九十年代末期,我在耶鲁大学读研究生时,曾经当过助教,责任是督导东亚研究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那年东亚研究有个新规矩,即每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有一页的原始文献翻译,可以是任何中文资料。我这个当助教的必须坚持其翻译是否准确无误。当时有位学生,在我负责的那一组里还算是相当聪明好学的。她在耶鲁已经修了三年中文。翻译的是《人民日报》上一篇普通的文章。等我一检查,整整一页纸的翻译,除了一句话外,全翻译错误,而且错得不靠谱儿。所以,哈佛法学院毕业的大律师不懂德文而去搞德国研究,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早在2005年《华盛顿邮报》就报道,美国的大学毕业生中,只有31%具有熟练阅读复杂文字的能力,这个比例在1990年还是40%。所谓熟练阅读,指的其实是一些最基本的日常阅读,如根据文字的指令计算每磅食品的价格、比较两篇社论的立场等等。[1]根据2009年的一项统计研究,美国大约有40%的本科生、30%的大学新生,在选修有学分的课程之前都需要进特别的补习班,否则很难完成学业。2008年纽约城市大学系统的调查显示,200名受测的新生中,90%不能解简单的代数题。2004年美国教育部的报告则称,40%公立两年制大学(社区学院)的学生需要进补习班。[2]我所在的大学是四年制的私立大学,一年学费快三万美元了,按说品质不低。我曾在不同的班上给学生进行了几次地图测试。尽管美国打了两场伊战,能够准确地标出伊拉克在哪里的学生,大致只有五分之一左右。至于不知道哪里是地中海、印度洋,指不出中国、日本、法国的位置,把沙特阿拉伯误当意大利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你让这种学生讨论其他国家的政治,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了。


从纸面上的数字看,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无疑是世界一流的,远非德国所能比。看看通行的世界大学排名(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排名),在前二十所最好的大学中,美国的大学一度占了17所。德国的大学一所也没有。在25-34岁这个年龄段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比例,美国在1991年是30%,仅次于芬兰了加拿大,到2002年涨到39%,但已经居于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挪威之后,和芬兰、瑞典并列。这引起了美国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忧虑。不过,德国的比例在1991年为21%,到2002年则为22%,在发达国家中几乎是最低的。[3]更不用说,由于欧洲的大学对本国国民近乎免费,一切由政府埋单,造成学生过多,大学的师资和设施都严重超载,质量下降。[4]2002年按美元购买力计算,美国在每个大学生身上的年均教育投入为18,570,高居世界第一,丹麦第二,为11,600,其他欧洲国家的投入都不过万,德国仅6,620美元,大约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5]如果仅从这些数据上看,美国人的教育素质要比德国高得多,大家根本不应该在一个量级上。怎么可能说美国人素质低呢?


和我同在萨福克大学教书的Mark Lehrer是研究德国大学的专家。他以亲身的研究和经验证实美国的大学远比德国的大学要优越。但是,他并不否认德国学生的素质普遍比较高。当我问他为什么时,他沉吟一下解释说,当一个孩子高中毕业时教育水平比较高时,他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总能找个地方看书。再差的大学也挡不住这样的学生自学。但是,如果高中毕业时读书还困难,上多好的大学也不行。他的直观性解释,被我们上面提到的一些统计数字所支持。美国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其15岁的孩子的学术表现几乎垫底。应该说,15岁时的教育程度基本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水平。就大多数人而言,如果15岁时还学不好,以后也很难有本质的改变。我在《一岁就上常青藤》一书中,围绕着智商特别讨论了相关的问题。上个世纪末的智商名著《钟曲线》用一系列测验和统计数据证明:17岁时的智商对人的一生有决定性意义。200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ames J. Heckman对此有一番精彩的分析。他认为,这一结果不能证明智商决定论,最多只能证明:一个人的基本智力素质,到17岁时差不多定型了。在此以后再对之追加教育投资、试图改变他,似乎已经太晚了。但是,在此以前的教育投资则可能回报甚大。James J. Heckman特别强调14岁以前教育之重要,认为这个阶段是智商形成的关键时期。[6]


著名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显然也认同早期教育的决定性作用。麦肯锡在其发表的针对性报告中指出,如果美国15岁孩子的文化素质在1983-1998年间能够达到芬兰或韩国的同龄人的水平,那么到2008年,也就是当这一代中最年轻的也大学毕业进入了工作岗位以后,美国的GDP就应该比实际水平高出1.3-2.3万亿美元,大致相当于GDP的9-16%。如果美国的黑人和拉美裔学生在1998年赶上白人学生的教育水平,2008年的GDP则多出2到4个百分点,即3100-5250亿美元左右。如果1983-1998年间美国的贫困学生的教育程度赶上中产阶层,2008年的GDP则多出3到5个百分点。如果在同期内美国落后地区的孩子的教育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的GDP则会涨3到5个百分点。麦肯锡指出,如今大家估计美国目前的大衰退损失了一万亿美元。但是,过去二十多年美国基础教育的破败所造成的损失则大得多。[7]


论者不断指出,美国的基础教育过去是很硬的。美国在二十世纪崛起的一个要因,不仅在于率先普及了高中,而且中小学义务教育的质量也领先于世。那么为什么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美国的孩子素质越来越差呢?


这一复杂的问题,难以三言两语地回答。在此只能本着“看到什么讲什么”的原则,择其要而论之。


二十世纪发展心理学和早教理论的一大核心,就是“依恋理论”。这一理论的大意是,新生儿和儿童在早期的生活中,和父母或照顾自己的亲人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其一生身心健康的基础。这种“依恋”关系不仅仅是感情问题,也不仅仅塑造着孩子的脾气、人格,还会影响到他们的智商和身体。一系列研究表明,和父母的依恋纽带比较强的孩子,不仅更自信,而且更敢冒险,一生的学业、事业成就都大得多,幸福感更强。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对一些孤儿院的研究。虽然这些孤儿院的婴儿在生理上得到了充分的照顾:定时喂食,更换被褥衣服,房间整洁干净…… 但是,因为是流水线式的经营,毫不照顾孩子的婴儿的感情需要,这些婴儿大量死亡,活下来的也比较迟钝。


从“依恋理论”的角度看,什么是孩子的起跑线?那不仅是丰衣足食,而且是父母充分满足其感情需要。这就要求父母心情舒畅,有大量时间和孩子互动,营造关爱的环境。而恰恰是在这方面,美国的父母面临着远比欧洲发达国家的父母们更为严峻的挑战。


在战前,美国大致是男人在外面工作,女人在家当贤妻良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量妇女出来工作,当佣人、纺织工人等等,但基本都是婚前,一结婚就回到家庭,自然有大量时间和孩子呆在一起。二战后妇女临时出来工作,以填补男人上战场后在战时经济中留下的空缺,但二战一结束,妇女立即回归传统角色、充当家庭主妇。但是,七十年代女权运动后局面大变,妇女越来越多地出来工作。这就改变了养育孩子的家庭环境。


美国劳工部的网站上在这方面有着详细的记录。1948年,16岁以上的女性参与工作的比例仅为32-33%左右,到1970年时这个比例超过43%,1980年超过51%,1990年超过57%,2000年达到60%上下。也就是说,到了八十年代以后,大部分16岁以上的女性出来工作。这里还必须注意到,美国孩子一般18岁高中毕业,七十年代后女性上大学的比例甚高。如果把16岁以上的女性中在学的人除去,妇女参与工作的比例就会高得多。另外,一直到五十年代初,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最多维持在33-34%上下。那时二十几岁的女性如果不参加工作的话,到了八、九十年代就成了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一般更不会参加工作。也就是说,八、九十年代虽然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基本不超过60%,但我们要考虑到许多年轻的在上学,年纪大的大部分没有参加工作。生育高峰期的女性,参加工作的比例甚高。


这么多当妈的女性出来工作,自然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这自然影响到母子之间依恋纽带的发展。毕竟,孩子小时候更多还是和母亲呆在一起。另外,女权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女性的事业格局。在此以前,女性出来工作的比例小,即使工作,也集中在几个有限的领域,如文秘,教育等等。由于其他领域对女性的歧视和排斥,中小学成了女性人才的汇聚地。大量优秀女性宁愿拿着低工资教书育人。到了七十年代男女同校,女性向男性看齐。到了八十年代这些女性事业上路,最优秀的往往成了律师、企业家、医生等等,中小学中老一代优异的女教师渐渐开始退休,人才匮乏就成了大问题。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2000年开始对其成员国15岁的孩子的数学、语文、科学能力进行测试,并且每三年进行一次。在2000年,也就是1985年出生的孩子中,美国学生的水平虽然偏低,但基本还处在中等水平上。当时500分是平均分,美国孩子阅读504,数学493,科学499。到2003、2006年则每况愈下。2009年美国已有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法案,急起直追,状况稍有好好转,与阅读500分,数学487,科学502。但是,在国际上的相对地位依然下降。比如,2000年美国孩子在科学上以499 的成绩排在第15位,2009年分数虽然提高到502,但仅排第23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