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两位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日本指标性人物纷纷“触礁”。
一位是与中国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另一位则是受到万千中国年轻人膜拜的专栏偶像作家加藤嘉一。二人都因涉及民族情感上的“政治不正确”,而陷入前途无法预测的困境。
丹羽大使和加藤先生虽然都因言论触犯了双方的“底线”,不过对象却完全不同。丹羽大使是因“反对”东京都购买钓鱼岛的言论,而开罪日方,不仅遭到上司外务省大臣的批评,更引发在野党集体向民主党政府施压,要求撤换大使。而加藤则是相反,因演讲中对南京大屠杀的过程表示“不明白”,而被视爲“公开质疑”大屠杀的“真实事实”,随后甘肃省教育厅宣佈“坚决抵制”加藤原定在甘肃农业大学的演讲访问,加藤新书的一系列签书会也被迫取消。
丹羽与加藤,一个身具官方身份,一个则是纯民间人士,两人都在过去多年来以各自所处的位置,在两国关系非常紧张的时期,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与相互理解,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虽然批评者大有人在,然而都大致得到两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高度肯定。对中国而言,丹羽因“失言”而开罪自己的祖国,值得同情;已定居北京九年的加藤,仍然对触及中国人底线的问题“不明白”,因此受到批判和封杀也无可厚非。不过,两起事件也带给我们一个值得省思的问题:在中日关系仍然异常微妙的时空下,我们如何要求一个处在中日夹缝中且具有影响力的人,必须在“政治正确”上万无一失?
丹羽已经向日本政府道歉,加藤也已发出声明澄清,究竟前者能否保住大使的位子,后者会否因这次甘肃的“封杀”事件而引发骨牌效应,导致在中国人的视线中淡出,仍有待观察。不过,笔者不禁要问,如果日本失去了丹羽,中国失去了加藤,究竟是谁的损失?
〈作者:林泉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