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马梅西单春晚中央歌剧院地铁通道娱乐 |
分类: 春来茶馆 |
女高音歌唱家炮轰西单女孩上春晚:她走捷径
核心提示:西单女孩亮相春晚的消息一出,即刻引来了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马梅的强烈炮轰,“正规的艺术学校学生学了四五年上不去春晚,一些老艺术家一辈子也上不去,但一个在西单地铁的女孩,只因为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名人上了春晚,是一种走捷径的做法。”
“一个在西单地铁通道里唱歌的女孩怎么就上春晚了。正规的艺术学校学生学了四五年上不去春晚,一些老艺术家一辈子也上不去,但一个在西单地铁的女孩,只因为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名人上了春晚,是一种走捷径的做法。如果这样大家都去西单唱歌好了,别去学校学习了。”西单女孩亮相春晚的消息一出,即刻引来了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马梅的强烈炮轰。
对于西单女孩任月丽这样的草根能够踏上春晚舞台,有媒体怀疑其背后有着多么强大的推手。任月丽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正在考虑的一件事情是将那把在春晚上抱着的吉他拍卖掉,所得的款项将捐给慈善机构。
链接>>
西单女孩VS科班生,谁该上春晚?
长江日报
新闻:北京两会上,人大代表、中央歌剧院马梅发言称,正规的艺术学校学生学了四五年上不去春晚,一些老艺术家一辈子也上不去,但一个在西单地铁唱歌的女孩,只因为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名人上了春晚,是一种走捷径的做法。如果这样大家都去西单唱歌好了,别去学校学习了。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01/23/121013084_31n.jpg
西单女孩(资料图)
春晚主要是娱乐而非艺术
陈莉(北京 教师)
实际上,没上过春晚,但受到老百姓喜爱,大红大紫的艺人,不少。上过春晚,但最终没火、没红起来,甚至不受群众喜爱的艺人也不少。从这点来说,上不上春晚,并不决定一切,并不能代表什么。
尽管“西单女孩”有可能登上春晚,但全国如她一样打拼的“地铁”女孩、男孩有多少,这样的数字谁统计过?他们中真正“成功”的比例又有多大?难道我们的社会,就包容不了一个草根,就包容不了他们中间的一两个“幸运者”?
更何况,群众喜欢他们,在过节的时候让他们出来为大家奉献个热闹和好心情,迎合一下大众需要,有何不可?
春晚其实就是一个特殊时期、场合的娱乐晚会,可以被重视,但不该被无限重视,更不可能被当成是否“成功”的试金石,也不应该被视为春晚艺术的评判标准的展示平台。
一旦春晚全是高雅艺术、阳春白雪,或许会有许多人会在除夕选择去地铁、酒吧听唱,或者转换频道,也不会被“大气”、脱离生活地气的春晚所愉悦。
从事艺术与体制无关
田斌锋(安徽 公务员)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01/23/121013084_11n.jpg
西单女孩(资料图)
春晚不仅仅是艺术家的舞台,没有谁规定只有艺术家才能在春晚上表演节目,平民百姓也可以上去露脸,只要他有水平和能力。
马梅把艺术分成了三六九等,把搞艺术的人也分成了三六九等,在她的心里,只有在正规的艺术学校学习的、在国家正规艺术团体工作的、受到国家认可的才是真正搞艺术的,否则就是根子不正,“血统”不纯,就是走捷径。这是对从事艺术工作的普通人的侮辱。
酸葡萄心理
王理(哈尔滨 职员)
从马梅的话里可以感受到,有一股子醋劲。而且,透出一种自怜与怨艾,好像导演看走了眼。其实,春晚为西单地铁的女孩敞开了大门,符合开门办春晚的说法,就像以前阿宝上春晚《吉祥三宝》上春晚一样,给“草根艺人”一个平台。而春晚也没有规定,“下里巴人”不准上春晚。
马梅不服气,实际上是把上春晚看得很重要。其实上春晚也好,不上春晚也罢,在春晚的“名利场”争名逐利的这种心态,还是不要为好。
不要只看人家的光鲜
关东客(沈阳 军官)
西单女孩上了春晚,这是她的光荣,也是她的幸运。然而马梅代表恐怕只看到了西单女孩成名的风光,却忽视了西单女孩奋斗的艰辛。与那些身在象牙塔中养尊处优的艺校学生相比,西单女孩走的其实并非捷径,而是一条更曲折的路。艺校的学生们可以通过考试一路高歌猛进,而西单女孩却只能在地铁口下默默奋斗,最终百炼成钢。艺校的路和西单女孩的路,哪一条才是捷径?
正规军为什么败给草根
傅万夫(辽宁 媒体人)
我听过西单女孩的歌曲,说实话,如果她不是在地铁通道里唱歌,不是寄托了公众那么多的辛酸与无奈,她的歌曲并没有出奇的地方。但正是因为人家有一个能够反映很多人心声的前提,让所谓的专业艺术变得寒酸。有生活,能够表现和还原生活,甚至升华生活,才是西单女孩能够走上春晚舞台的真正原因。
我认为,西单女孩以及旭日阳刚这些草根歌手能够走上春晚舞台,就是那些专业文艺工作者对生活理解不透彻,对生活表达不透析,对生活关注不透明所导致的。马代表不要嫉妒羡慕恨那些草根歌手,而应该反思,她所代表的真正艺术工作者为啥败给了草根。
草根上春晚还是太少
陈尧(云南 职员)
春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作为全体华人的一道饕餮大餐,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体的舞台,草根群众理应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是为了寻求共鸣,还是为了真实还原艺术的本来面目,充分展示各阶层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而西单女孩,不过是亿万草根群众的一个代表。在这个意义上,春晚上的“西单女孩”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华声在线:西单女孩上春晚走的是哪条“捷径”?
人大代表、中央歌剧院马梅:一个在西单地铁通道里唱歌的女孩怎么就上春晚了。正规的艺术学校学生学了四五年上不去春晚,一些老艺术家一辈子也上不去,但一个在西单地铁的女孩,只因为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名人上了春晚,是一种走捷径的做法。如果这样大家都去西单唱歌好了,别去学校学习了。(1月21日《新京报
》)
春晚尽管只是一台晚会,但却是个名利场,上了春晚,如能够被观众关注,其身价不可同日而语。生活中,肯定有不少人想挤进春晚的舞台。其功利性不必讳言。如果大家为了上春晚而“走捷径”,肯定不好,也会形成不公,不过,对于西单女孩子的“走捷径”,却需要厘清几个事实,因为这是强加的“不公”。
其一,饱受诟病的春晚需要西单女孩注入新鲜的“血液”。西单女孩来自社会底层,她代表的就是草根力量和底层“原生态”,正因为是源自生活的“鲜活血液”,才会被春晚看中。同样来自草根的还有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生活元素多了,春晚就变得好看了。
其二,西单女孩走进春晚,不仅仅是她的歌声,还有来自她独立自强的生活态度,这样的女孩无疑深受公众的喜爱,也值得我们喜欢。春晚的意义就在于为全国人民奉献好的节目,不管是艺术家还是平民,不管节目高雅还是通俗,只要百姓喜欢就是好节目。这应该成为春晚选节目的原则。
其三,上春晚的难道一定是艺术家?上春晚并不单单是艺术家的事,春晚不单单是艺术家就能代表得了。而艺术家的艺术价值并不是体现在春晚上,想必不会有人为了春晚,而故意去西单地铁通道里唱歌。西单女孩并没有为了上春晚,而去地铁唱歌,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事实上,特意去地铁唱歌的,未必就能够上春晚,这个道理谁不懂?往深层里说,西单女孩在地铁里唱歌变成名人了,但会有多少仿效者?有多少人不愿意上正规艺术而去地铁唱歌?
人大代表本是为民说话,本是站在老百姓角度想问题,可这位“艺术家”却深深地感受到了“不公”。如果推敲一下,不难发现,或许在她看来,春晚不一定是艺术的最高舞台,但它是成名的最快捷平台。而从事“艺术”的最终目的是“成名”,艺术家不能成名,怎么让西单女孩成名了,不公平;或许在这位“艺术家”的心目中,只有通过正规的艺术院校、“正规的艺术评选”以及论资排辈的顺序传承之后,才能在一定的时期之后达到成名的目标,才能站在春晚的舞台上。可她却恰恰忘记了一点,上不上正规艺校和上春晚没有什么关系,赵本山也没上过正规艺校,可人家却是春晚的“常青树”,这该怎么解释?
西单女孩和旭日阳刚这些草根的登上春晚,让遵守规则的“艺术家”心很不舒服,也对他们的权威造成威胁,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当于釜底抽薪般地解构了“艺术家们”存在以及生存的基础。倘若这样的例子再多一些,这样的非主流渠道再多一些,“艺术家们”的脸面往哪里搁?
说西单女孩上春晚“走捷径”是强加的“不公”,纯属瞎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