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wenxuecity.com/images/pixel_trans.gif有单词发音同汉语" TITLE="索马里:我们都记得郑和, 有单词发音同汉语" /> |
http://space.wenxuecity.com/_gallery/201006/6/82h30lp0_0.jpg有单词发音同汉语" TITLE="索马里:我们都记得郑和, 有单词发音同汉语" />
索马里:我们都记得郑和
6月26日,索马里石油与能源议员委员会主席阿卜杜拉希 优素福
默罕默德在索马里国家馆日仪式上发言。当日,上海世博会迎来索马里国家馆日。
非洲大陆最东端的索马里半岛,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一直被当地人记住,他就是七下西洋的郑和。昨天是索马里国家日,采访中,索马里驻华大使默罕默德
阿威尔反复提到郑和的名字,讲述索马里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1498年葡萄牙的航海家瓦斯科 达
伽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当地人告诉他,早在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过这里。阿威尔告诉记者,在东非海岸的索马里半岛,至今还有一个名叫“郑和村”的地方,人们世代生活在那里,也让这位15世纪中国航海家的故事在当地世代流传。“我知道在我们那里的海底,有郑和留下的宝船,我们很想等有条件时进行打捞。”默罕默德表示。
几个世纪过去,当年郑和与索马里原住民进行了怎样的交流,如今已很难了解详情。但阿威尔介绍,时至今日,索马里的语言、文化等方面,仍有一些与中国的相通之处,这很可能就与郑和有关。
最明显的是索马里的语言。索马里通用阿拉伯语,而在更能反映索马里本土历史的索马里语中,竟有个别单词发音与汉语相同。默罕默德说了几个索马里语单词:“没有了、“走吧”、“阿姨”,完全就是汉语的发音。他肯定地认为这些是当年人们与郑和交流的证据,当地人在交流中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汉语,并逐渐融入了自己的语言中。
索马里人生活习惯也与中国人有共同点:都喜欢喝茶。在索马里的北方地区,茶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也是社会交往活动中普遍使用的招待性饮料,在众多家庭中,茶水招待几乎成了设宴款待的代名词。据介绍,应邀到索马里朋友家中做客,要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准时抵达,届时主人会高兴热情地在院门外迎候。客人进门,主人定会认真泡上好茶,款待来客。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索马里人在社交礼仪上同样非常讲究。无论是出席正式场合或者外出访友,还是在家中接待客人,那些有身份、有地位、受到高等教育的索马里人,绝大多数是西装革履,系着领带,皮鞋擦得锃亮。许多索马里人也喜欢穿一身民族服装,男士总是一身宽大棉布袍,女士多穿一身色彩艳丽的连衣裙,而且还要佩戴一块花色的头巾。
索马里人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讲究礼貌。索马里人同外来客人交往时,总是主动打招呼,热情地握手问候致意,寒暄时问长问短,显得亲切友善。相互熟悉的朋友见面,问候的语言说起来一串连着一串,仿佛没完没了,往往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展现“潜力无限的城市” 上海世博会迎来索马里国家馆日(图)
索马里馆充满沙漠、海洋风情。
昨天,上海世博会索马里国家馆日官方仪式在世博中心隆重举行。索马里石油与能源议员委员会主席、前石油能源部长阿卜杜拉希优素福默罕默德出席仪式。
阿卜杜拉希优素福默罕默德在致辞中表示,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有关的问题正渐渐浮现。上海世博会首次将“城市”作为世博会主题,让全球瞩目,必将成为人们分享城市经验、传播城市理念、讨论城市未来的舞台。本届世博会也将成为人类追求以宜居环境、健康工作方式、社会和谐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动范例。
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副总代表蒋正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索马里国家馆日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并对索马里给予上海世博会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说,索马里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东非国家,今年恰逢两国建交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双方始终真诚友好、互信互助,两国关系平稳健康发展。
索马里馆位于非洲联合馆内,展馆以“博萨索:一座具有无限潜力的城市”为主题,沿顺时针方向一一呈现索马里独特的文明和地理风貌、立场与信仰、与各国间的交流,并展示索马里近年来在实践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升城市生活质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