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缘何要清除身上的诗歌胎记
桂杰
“女诗人舒婷获奖了!”这是真的,在2008年4月13日颁奖的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上,著名女诗人舒婷凭借于200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真水无香》险胜强劲对手安妮宝贝,获得“2007年度散文家”奖。
但是,如果舒婷当面听到这样的欢呼,一定摇着头笑一笑,有些不欢喜的走开。以散文家身份获奖的舒婷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说晴空一声爆响,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忽然就把她给砸到了!
现如今的舒婷更愿意对人们亮明的身份是散文,而不是诗歌。在领奖时候她表示:“(写作的道路上,)出自于对优美汉语的沉迷和膜拜,我失足的第一口陷阱是诗。”
但是如今的舒婷说然说不上厌倦了诗歌,但是不愿意和别人再谈论诗歌的话题,也想让自己在当下能够和诗歌划清界限,保持距离。
一次采访的时候,有记者问她,您阅读当下的诗歌作品吗?有什么感受。
舒婷是这样回答的。“我很少阅读当下的诗歌作品。”理由是“我右眼高度近视1800度,左眼黄斑裂孔接近失明,阅读变得越来越困难。”
舒婷的回答至少透露出一个意思:自己的视力不好,不愿意为一些无谓的阅读浪费时间和眼里,而对于当下诗歌的阅读对于她来说既消耗眼力,又没有任何意义。
应该说,正是由于写诗,使舒婷这样一个其貌不扬(有人甚至评介很丑)的女人忽然在文字中温润和美丽起来,让很多人由于热爱她的文字而有了和她心灵相通的感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是诗歌成就了舒婷。但一路走来,走到了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的她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够通过散文或者是其他形式被公共接受,也许,她的内心深处对于诗歌多了一种嫌恶的感觉。
2008年3月,她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逛商场买东西的时候,忽然听到售货员小姑娘交头接耳:“舒婷,不就是那个‘致橡树’吗?!”所以,她常常自我解嘲说:“由于诗,我被当成一种专门分泌糖浆的植物了。在那棵老橡树的阴影下,好多年我都觉得呼吸困难。”
应该说,南方都市报颁发给舒婷的这个大奖对于舒婷来说实在是太贴心了。在获奖之后,舒婷感慨颇多,她说:“诗歌像绸缎般高贵、优雅,充满理想主义的光辉,曾经把年轻的我,引向字字珠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困境里。当我把重心倾向散文时,我深知不能在散文中如此‘传承’下去,我不愿意在新开垦的散文里移植一个诗歌的旧我。”
与舒婷聊天,识相的记者根本就不提诗歌这回事,而更多的时候,舒婷的态度则是:“不好意思,我不接受记者采访。”在舒婷对于记者的拒绝中,我想当然的也悟出了另外一层意思,其实,她是不想再对有关诗歌的事进行评说,而采访这样一个红极一时的大诗人,诗歌的命题是无法回避的。但是诗歌,在此时,显然已经成了她畅快的和别人交流文学的障碍。
舒婷眼中,诗歌是丝绸,散文是棉布。“有时候我们热爱丝绸的抚摸,但是现在似乎棉布更适合人类的身体。”
当下的舒婷希望迫切地期待公众能够记住她的散文家身份,她介绍说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是《心烟》,1988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收进了1970年至1987年的散文随笔。散文是她老散文写作的老本行。迄今为止,舒婷出版的散文集有10来本了,版本与字数远远超过她的诗歌总量。“可是,走来走去,人们还当我是诗人。”
舒婷啊,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