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为新?嘻哈文化对日常英语的影响
by 埃米特·G·普里斯 (Emmett G. Price III)
博士现任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东北大学音乐与非裔美国人研究专业助理教授。他撰有Hip Hop Culture
(嘻哈文化) (ABC-CLIO出版,2006年) 一书,并且是Journal of Popular Music
Studies (流行音乐研究杂志) 的总编辑,以及即将出版之三卷集Encyclopedia of African
American Music (非裔美国人音乐百科全书) (Greenwood Press出版,2008年)
的执行编辑。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的演进,语言也会不断推陈出新。语言变化的最佳标志之一就是词汇的快速增加。过去30年里,美国的词典一直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充。反映全球各文化对美国文化之丰富贡献的词汇,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而创造的词汇,当然还有代表现代文化的词汇,共同扩充了英语的内容。而最后这个类别则比任何其他影响都更迅速地改变了英语。
这些变化源于青少年创造的词汇,他们在归纳和标记自己面临的现状时希望使用新的表达方式,即代表新思考、新求索、新愿望、新想法
(即使那些想法并非那么新) 的词汇。在The Hip Hop Generation (嘻哈一代)
一书中,作者巴卡利·基特瓦纳(Bakari
Kitwana)将嘻哈一代的生辰年份界定为1965年至1984年。显然,以1984年为截止年份划定的范围过窄,因为我们见证了数代嘻哈人的诞生,他们各自为英语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用法。
嘻哈文化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纽约市的大街小巷充斥着暴力行为,社会腐败,经济衰退,城市贫民窟中的各族裔青少年,面对伤害身心的重重困难,发明了自己的应对方法。通过将说唱乐、涂鸦、舞蹈、DJ
(使用音响设备和唱片利用原始录制的音乐创造全新音响和音响组合的方法,如刮擦、片段的快速重复、重新混合)
的已有元素合为一体,他们开辟了一条自我表达的途径,以逃避社区中笼罩的绝望气氛。
在七十年代中期,美国主流社会对这个局部现象视若无睹;然而到了八十年代,嘻哈文化不仅传遍美国,而且风行全球。一些电影,例如Wild
Style (伴我闯天涯)、Style Wars (潮流之战)、以及后来的Beat Street (街头舞士) 和Breakin'
(霹雳舞),让全世界的观众得以感受到嘻哈文化的多个层面,包括独具一格的口头与书面英语交流方式。待到九十年代,印刷和广播媒体,甚至还有电子游戏,都已经被嘻哈文化的存在影响和主导。诸如汉堡王、可口可乐、美国在线、耐克、锐跑等大型企业都推出具有嘻哈文化特色的广告与营销活动;这种做法的本意是为了迎合此类文化元素的流行与时尚形象,但同时也有助于将它们融入更大范围的文化之中。通过舞蹈、时装及无数音乐作品,许多人很快接触到说、读、写英语的新规则。
http://127.0.0.1:8580/do/zaaZ/zAZZ0ZZvDvxNLx0X/300px-Amu_space.jpg美国英语和流行文化" TITLE="'嘻哈文化'对英语的影响: 美国英语和流行文化" />
http://127.0.0.1:8580/do/zaaZ/tttLvA.xvYMELx0X/AXvyN3/3XvDD/Queen-of-Hip-Pop.jpg美国英语和流行文化" TITLE="'嘻哈文化'对英语的影响: 美国英语和流行文化" />
嘻哈语言
许多代人以来,美国的流行文化一直对日常英语有着独特的影响。非裔美国人的音乐曾以多种方式在这种演变中起到了具有代表性的作用。在灵歌(spirituals)和蓝调(blues)问世之前,非裔美国人音乐就使用只有那些属于相关文化群体的人才能懂得的另类语言,并通过该语言告诉听众
(早期大部份是黑人) 当时的重大事件和寻求解放的方法。
随着岁月的流逝,其中许多词汇和短语被领悟到其语境和定义的其他群体吸收和使用。在美国,许多族裔的社区和聚居地都曾经为这种文化吸收的过程作出贡献,然而主要是包含大量自创语言的非裔美国人音乐促进了主流文化的发展。
嘻哈文化的语言是过去和新近流行词语的延伸。诸如hot
("热门",1920年代)、swing ("盖帽",1930年代)、hip ("时髦",1940年代)、cool
("酷",1950年代)、soul ("深沉",1960年代)、chill ("酷"的变体,1970年代)、smooth
("新潮",1980年代)
等词,都已经被嘻哈语言重新定义和篡改。嘻哈语言是下一代人对“何者为新?”这个古老问题的回答。
嘻哈文化的冲击
嘻哈文化的最大影响或许在于,作为青年人 (以及现在已届中年的人)
以个体和群体方式进行自我表达的一种媒介,它能够将不同信仰、文化、族裔的人联系在一起。嘻哈文化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美国英语,它还渗透到世界各地的众多语言。那些有着生气勃勃的嘻哈群体的多文化国家必须决定如何对待由此产生的词汇和短语。从德国嘻哈和澳大利亚嘻哈到菲律宾说唱乐、阿塞拜疆说唱乐和尼日尔说唱乐,嘻哈已经给这些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打上烙印。
无论是在2003年版的《牛津英语大词典》中添加bling-bling ("闪闪亮",常用于形容首饰)
这个短语,还是在2007年版《韦氏大学词典》中包括 crunk (旷课乐) 一词,嘻哈文化正在改变英语的性质、发音及规则。像hood
(neighborhood,"邻里" 的简称)、crib (转义指住所)、whip (汽车) 之类的词汇在日常会话中屡见不鲜。诸如
what's up (你好)、peace out (再见)、以及最流行的 chill out (放松)
现在经常用于电视节目、电影、甚至《财富》500强公司的广告。美国英语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再加上嘻哈文化这般朝气蓬勃的机制和快速发展的技术,谁敢断言今后三十年里我们将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1999年2月5日出版的《时代》(Time)
杂志宣称:
美国已经成为一个“嘻哈国家”。无论是否如此,显而易见的是,英语受到了嘻哈文化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