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今日美国 |
油之将尽——揭露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真实目的
青年参考
德国地缘政治学者威廉·恩道尔所著《石油战争》一书,以详实的史料揭示了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石油武器塑造其全球霸权的秘密,被专业人士誉为一部揭示诸多重要历史真相的力作。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在大量论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由于世界各主要油田的开采量大多接近峰值,一场史无前例的能源危机已经步步逼近。这一大胆的判断,彻底揭露了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及国际能源巨头觊觎中东石油资源的动机。
1.一份令人震惊的备忘录
2001年9月9日,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内阁政府收到一份非常令人震惊的备忘录,它只用了简单的标题:“呈内阁能源政策事务处”。这份备忘录是石油消耗分析中心的一流地质学家精心准备的,其内容集中于这样一个主题:“世界面临严重的烃供给困境”。该报告陈述到,“全球石油供应现状已上升为政治风险问题……如果加大对中东地区生产的投资,确实能暂时提高产量,但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而已。只有伊拉克是一个巨大的例外……”。它进而预言“全球石油产量将会很快下降。石油产量峰值的时间取决于中东地区的储备量……乐观估计,全球峰值会在5~10年间出现”。作者强烈建议政府进行相关的工作来验证这些计算,然而,这份备忘录却被悄悄地藏起来了。
似乎与此不谋而合的是,早在 1999年,即英国备忘录出台的两年多前,小布什当选总统的一年前,美国大西洋里奇菲尔德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的分公司)的总裁迈克·鲍林就声称,“我们已经搭上了石油末世纪的头班车”。这句话对乔治·布什以及迪克·切尼等人来说意义十分明确。但令人疑惑的是,这样一个影响经济稳定和国家安全的意义深远的观点,在2000年总统大选期间及以后反而从来没有被公开地提出来过。
众所周知,从20世纪20年代起,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有过许多次预言,说世界上的石油将消耗殆尽,但每次都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这次的警告就应该比以往更有现实意义呢?简短的回答是,有更多的证据支持该预言;至少,赌注大得足以引起一场严肃的论战。问题在于,与以前的石油恐慌不同,这次危机并没有引起公开讨论,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
2.石油产量正接近历史拐点
当然,地质学者并没有预言世界将会在5~10年内耗尽石油。他们争论的是其他一些内容,即在世界石油需求,特别是来自中国和其他经济增长地区的需求呈爆炸性增长的同时,目前使用的易于获取的、便宜的石油将会急剧减少。他们也研究了各种不同的替代方案,包括重油、煤以及核能,但这些都不能当作理想的出路—— 要知道,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完全是是由便宜而充足的石油来支撑的。许多严肃而中立的地质学者都支持这样的观点,即世界石油正接近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技术上称为“峰值”。地质学者把它定义为这样的一个点,即给定地区的石油储量已经被开采了至少一半。峰值过后,每开采一桶石油都需要更多的投入(为保证井下有足够大的压力,而向老油田中注入气或者水耗资惊人)。这就意味着当世界主要的油田经过峰值之后,石油价格很可能突然暴涨。
现在,学术界已经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未来十年或更长时期内全球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将导致全球石油需求持续紧张;而与此同时,许多大油田的产量却在急剧下降,北海油田、阿拉斯加油田以及墨西哥、俄罗斯和尼日利亚的某些油田就是范例。
3.华盛顿为何想独霸中东?
对世界上那些最大的、以发掘新的石油和天然气为己任的能源公司来说,以上评论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如果这些估计是正确的或非常接近的话,那么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无疑将高出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几个数量级。对此,克林顿政府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前任中东问题高级专家肯尼斯·珀拉克毫不掩饰地评论道:“过去 50年间的全球经济是建立在便宜的、充足的石油基础之上的,如果拆除这个基础的话,全球经济将会崩溃。”简而言之,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底,大概2010年或2015年或许更快,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和天然气可能就会消耗殆尽,这也是布什当局冒着巨大的风险单方面进军伊拉克的动机,也说明了布什领导下的美国政府关于国内和对外政策的考虑。
实际上,坎贝尔和西蒙斯等人都曾判断,当今世界上唯一蕴藏大量未开采石油,并可以以低成本开发的地区就是中东。该“三角地区”特殊的地质构成,使它拥有世界上现有石油储量的65%甚至更多。从地图上看,这个地带包括下列国家: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以及阿联酋和卡塔尔,其中的伊拉克更是拥有中东最大的未开采的石油储量。按照美国政府的研究,该国可能拥有4320亿桶未勘查的石油资源,远远超过沙特阿拉伯。这样一来,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石油资源都达到峰值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伊拉克以及整个中东的战略意义将呈几何级数级的暴增。
就在美国进军巴格达前夕,在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工作的阿纳托利·利芬就分析了美国发动战争的决心:“(华盛顿)一致的共识是通过绝对优势的单边军事力量统治世界,这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以来,迪克·切尼之流及其周围的智囊团一贯倡导和执行的。对他们来说,唯一重要的考虑是尽可能有保证地、无限制地得到便宜的石油。”果不其然, 2004年初,华盛顿即宣布在伊拉克的石油开采以及重建工作只会分给那些曾经在占领伊拉克的过程中帮助过它的企业。最早获利的石油公司是雪佛龙-德士古 ——国务卿赖斯原来所在的地方,英国石油、壳牌,还有切尼曾任职的哈利伯顿公司也不甘落后。
毋庸置疑,如果美国能一直保持对伊拉克的军事控制的话,华盛顿将在所有可能的经济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而在战争之前,伊拉克政府已经与俄罗斯、法国和中国签订了长期的石油开采合同;五角大楼的战略家们并没有忽视这一点,白宫也不例外。有证据表明,在2001年副总统切尼负责的能源问题工作小组的档案中,就详细地绘出了伊拉克油田的地图并记录了在当地有合作项目的外国公司的名单。
今天的伊拉克面临着美国长期的军事占领,这很可能要长达几十年之久。正如切尼的高级幕僚之一罗伯特·卡根在伊拉克战争的几个月后的谈话中对《亚特兰宪法报》所说的那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需要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集结在中东地区…… 如果我们在伊拉克拥有武力,那么石油供应就不会遭到破坏。”
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也是一种警示,它昭示了美国的真实意图,即决意竭尽所能地锁住每一个大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地——怪不得世人开始怀疑美国总统的动机,怀疑他所宣扬的传播自由民主的真正目的。